另一方面,有些人认为这种无对象的状态最好被看作是情绪(Frijda 1994;Stephan 2017a)。无论我们认为看似无对象的情感状态是情绪还是心情(moods),我们必须决定它们缺少什么样的对象。这里有两个主要的选择。第一种是断言某些情感状态既没有特定的对象,也没有形式对象。如果我们这样看待心情和无对象的情绪,就很难解释这种情感状态如何具有正确性的条件——形式对象是描述情感状态要适应的世界必须是什么样子的其他事物之一(Teroni 2007)。
相反,如果我们认为这种情感状态具有形式对象和正确性条件,那么它们的无对象性只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们需要具有某种形式对象或命题对象,它们隐含地将形式对象所定义的性质赋予这些对象或命题对象。这是Goldie(2000)和Price(2006)等人为情绪观点所辩护的观点。Goldie认为,情绪以整个世界为对象,Price认为,情绪有普遍的对象,但“小心”特定的对象。
具体情绪的形式对象是什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形式对象的归属使人们认为,每一种情绪,基于概念的原因,都把一个特定的性质归于它的特定对象。这通常与Richard Lazarus(1991a,b)最初提出的一系列“核心关系主题”一致,用来解释是什么类型的评价导致情绪,这是心理学中评估理论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见第6节)。
在这个框架中,愤怒代表轻蔑,恐惧代表危险,羞耻代表未能实现自我理想,悲伤代表损失,快乐代表朝着目标迈进,骄傲代表自我认同的增强(Prinz 2004;Lazarus 1991b)。一旦情绪的形式对象被澄清,我们可以用它来辩护(justify)情绪的引导条件。例如,如果愤怒代表轻蔑,那么我的对手的蔑视语气可以作为我愤怒的理由,因为蔑视语气实例化了愤怒所代表的性质。
5哲学的早期评价传统:情绪作为判断
情绪评价理论,又称情绪认知理论,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哲学和情感科学中流行起来,有多种形式。构成性评价理论和因果性评价理论之间的一个关键区别。构成性理论认为情绪是认知或对特定种类的评价,而因果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认知或对特定种类的评价引起的。构成性方法在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因果方法在心理学中得到重要支持。让我们依次考虑这两股认知主义。
20世纪中叶,哲学构成方法的出现可以追溯到C.D. Broad(1954)和Errol Bedford(1957)的两篇文章,以及Anthony Kenny (1963)的一本书(参见Pitcher 1965;Thalberg 1964)。这些作者并不是第一个强调情绪是目标导向的或者被赋予了意向性的人——Brentano (1874[1995])受到了各种中世纪作家的启发(King 2010)已经这样做了。但是这些二十世纪中叶的哲学家们是第一批提出一个有影响力的论点的人,他们认为,为了解释情绪的意向性,情绪必须是某种认知评价,而不是感觉(见Meinong 1894)。
这个论点大致是这样的。如果情绪具有意向性,那么就会有内在的恰当性标准,根据这些标准,一种情绪在其形式对象被实例化的情况下是恰当的(Kenny 1963)。但是,感觉并不是那种可以进入与形式对象的概念关系的事物。因此,为了正确地嵌入这类概念关系中,情感需要或涉及某种类型的“认知评价”。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