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觉和心理意象在内容上的这种相似性在思考这些状态的现象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有意识的)知觉和(有意识的)心理意象之间的关系的一个老问题是关于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性(休谟1739,1.1.1)。心理意象可以感觉与感知相似,以至于在实验条件下,很容易混淆两者。假设一个状态的现象特征在某些方面取决于它的内容(这个假设不需要像意向性假设那样强烈) ,我们可以参照知觉内容和心理意象内容的相似性来解释这一点。
不仅仅是相似之处,心理意象和感知之间的差异也需要解释。而知觉内容与心理意象内容之间的差异也在关于知觉的生动性与心理意象的生动性之间在现象学上显著且具有历史影响的差异的争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观点是,心理意象比感知更苍白、更不生动,这一观点最令人难忘的是英国经验主义者。即使我们撇开那些在心理意象和感知方面非常相似的夸张幻想,这种区别似乎并不是普遍适用的。构成心理意象内容的属性确实是非常确定的——而构成感知内容的大多数属性并不是特别确定的。尽管如此,决定性在知觉内容和心理意象内容之间的另一个主要差异中起着作用。
当你看着一幅风景画,把你的注意力从左边的树转移到右边的山脉,这意味着感知归属属性的确定性的改变: 归属于树的属性将比以前更不确定,归属于山脉的属性将比以前更确定(Yeshurun and Carrasco 1998)。让我们关注后一种情况下确定性的变化: 知觉属性的额外确定性来自感觉输入: 知觉注意通过从感觉输入中提取更多信息来增加确定性。相比之下,在心理意象的情况下,没有可以利用的感官输入,所以当你闭上眼睛,想象同样的风景,左边是树,右边是山脉,你把你的注意力从前者转移到后者,那么山脉属性的确定性的增加不能来自感官输入。它必须来自一个自上而下的源头——你对山脉的信念、期望或记忆(Nanay 2015)。
1.5心理意象的形式(format)
表征的形式与其内容不同。两种表征可以具有相同的内容但形式不同。讨论表征形式的一般出发点是图片和句子表征方式的不同。图片意象地或图像化地表征,句子非意象地或命题地表征。它们可能表征同样的东西: 比如说,一个红苹果放在一张绿色的桌子上。但是他们在绿色桌子上表征这个红苹果的方式是不同的(例如,仅仅提到一个经常被强调的区别,“有一个红苹果在绿色桌子上”这句话的很少部分表征了句子本身所表征的部分,而红苹果在绿色桌子上的图片的很多部分代表了整个图片所表征的部分)——表征的形式是不同的。
所以问题是: 心理意象表征的是图片还是句子?这是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意象辩论(Imagery Debate)”的中心问题。正是这场争论,使得哲学家们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行为主义者的怀疑之后,重新认真对待心理意象的概念。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