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像可视缺失症有自己的特色。研究人员把所谓的“视觉意象的生动性问卷”放在一起,表明一个人的(视觉)心理意象是多么生动。幻像可视缺失症在这个范围内得分很低。具有非常生动的心理意象(通常被称为超幻症(hyperphantasics))的人得分非常高。但大多数人都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心理意象生动性的人际变异性应该使我们更加谨慎地使用内省标准来描述心理意象,因为这将给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幻像可视缺失症-超幻症谱系的不同部分的不同结果。
1.3心理意象与想象(imagination)
心理意象不是想象(Langland-Hassan 2015,2020,Arcangeli 2020)。想象(通常)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心理意象可不是。心理意象可以是,而且经常是不由自主的。当我们回想起一个不愉快的场景,这是心理意象,但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想象。这是无意识的心理意象。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幻听”: 尽管我们真的不想听,但脑海中还是会出现烦人的旋律。再说一次,这不是听觉想象,而是听觉心理意象。
尽管存在这些差异,考虑到“心理意象”这个术语直到19世纪末才被系统地使用,贯穿整个哲学史,人们使用“想象”这个术语来指代我们现在所描述的心理意象。例如,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谈到“保留看到的事物的形象”,这至少与当前心理意象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中的应用非常接近,但他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想象(Hobbes 1651,第2章)。更一般地说,英国的经验主义者和德国的理想主义者都使用“想象”这个词,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词可以被当今的心理意象概念所捕捉。如果我们想要理解关于心理意象的哲学思考的演变,我们需要浏览所有关于想象力的历史文本,并且从对心理意象的提及中分离出对自愿行为(想象本身)的提及。这不是在这个段落可以做到的事情。
心理意象和想象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可以有没有想象的心理意象(见倒叙和耳虫的例子)。那反过来呢?没有心理意象,我们还能有想象吗?换句话说,想象是否一定包括心理意象的运用(Kind 2001,Van Leeuwen 2016,Langland-Hassan 2020) ?感官想象和命题想象(粗略地说,想象看到 X 和想象 X 是 F)之间的标准区别,以及想象在这两种想象形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使得这场争论进一步复杂化——粗略地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必然伴随(或构成)心理意象。需要指出的是,在感官想象和命题想象之间的区别方面,我们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也没有涉足任何文献。双方的许多论点都诉诸于内省(Byrne 2007,Chalmers 2002)。如果我们允许无意识的心理意象,那么这些争论将不会导致任何类型的结论性的解决方案。我们能够评估想象是否必然涉及心理意象的唯一方法是通过经验手段。
1.4心理意象的内容
心理意象是一种表征形式。但它表征了什么,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如果心理意象是一种感性的或至少是准感性的表征,那么它似乎表征了感性状态表征的方式。感知状态赋予感知场景属性。心理意象将属性赋予想象的场景(或者将想象的属性赋予实际场景)。究竟什么是“想象的”属性以及如何看待“想象的场景”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参见,例如,Kulvicki 2014,Langland-Hassan 2015)。似乎没有那么多争议的是,这两种形式的属性归因都是由早期的皮层过程承担的,并且都对注意力的分配敏感(Shea 2018,Dijkstra 等,2019)。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