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Daniel Batso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同理心的增强会导致帮助行为(helping)的增加。一种假设是利他的: 移情作用导致非工具性的帮助欲望。有许多相互矛盾的自私自利假设。共情可能会引起一种不愉快的经历,受试者认为他们可以通过帮助行为来停止;或者受试者可能认为在高度共情的情况下不帮助别人更有可能导致被别人惩罚,或者在这里帮助别人更有可能得到别人的奖励;或者受试者可能认为这是自我实施的惩罚或奖励。在一系列巧妙的实验中,Batson将利己主义假设与利他主义假设逐一进行了比较。他发现利他假说总能做出更好的预测。针对这种不愉快的经历假设,Batson发现,给予高同理心受试者轻松的方式停止这种不愉快并不会减少帮助行为。针对“他人惩罚”假说,Batson发现,让高同理心受试者相信他们的行为是秘密的,并不会减少帮助行为。与自我管理的奖励假设相反,Batson发现,高同理心受试者的情绪取决于它们是否相信别人需要帮助,他们是否能够帮助别人,而不是他们是否帮助了别人(自我奖励也是如此)。与自我实施惩罚的假设相反,Batson发现,让高同理心受试者相信他们不帮忙会减少内疚感(让他们相信几乎没有其他人自愿帮忙)并不会减少帮助行为。
有人可能会对一些细节吹毛求疵。也许受试者不相信Batson提供的轻松的方法可以阻止痛苦的经历,比如离开观察室。(有关一项支持Batson的实验,请参阅Stich, Doris and Roedder 2010, 以及 Batson 2011 135–145.)也许可以提出一个Batson证明利己主义的假设:假设受试者相信停止痛苦(或避免自我惩罚)的唯一方法是帮助他人(尽管受试者是否有这种信念可以单独进行测试)。但是总的来说,Batson 的实验对心理利己主义来说是个坏消息。(有关Batson的进一步讨论,请参阅May 2011a and Slote 2013.)
其次,Elliot Sober和David Wilson认为演化论支持利他主义。父母的照顾可以用利己主义来解释:相信孩子的痛苦会导致父母的痛苦,而父母认为她可以通过帮助来减轻这种痛苦,或者父母认为如果她不帮助孩子,就会导致她的痛苦。父母的照顾也可以用利他的理由来解释:父母有一个非工具性的欲望,希望孩子活得好(do well)。最后,父母的照顾可以用这些机制的组合来解释。Sober和Wilson认为,更可靠的护理将提供利他或组合机制。鉴于亲代照料的重要性,这就是认为自然选择倾向于这些机制之一的理由。利己主义机制不太可靠,原因有几个:对孩子痛苦的信念可能不会引起父母的痛苦(甚至身体伤害也不总是引起痛苦,所以痛苦不太可能总是由对痛苦的信念引起的);父母可能不相信帮助能最好地减少她的痛苦;可能不会产生足够的痛苦;组合观点有一个额外的机制的优势。
这种观点有其缺陷。自然选择并不总是提供备用机制(我只有一个肝脏)。自然选择有时会引起我的欲望,这种欲望是由信念而不是信念直接产生的(我逃避危险的欲望往往是由我的恐惧而不是仅仅相信有危险)。在这些情况下,就像在不完全相关的疼痛和身体伤害的情况下,似乎通常有足够的影响。利他假设也有一些相同的问题:例如,正如可能没有足够的痛苦,孩子活得好的非工具性欲望可能不足以击败其他欲望。事实上,如果不估计这种欲望有多强烈,就没有理由认为利己主义假说不可靠。它可能有更多出错的地方,但比直接但无力的利他机制产生更多的关怀。(对于其中的许多担忧,以及其他担忧,请参阅 Stich,Doris and Roedder 2010.)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