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塔古(1973)并没有直接给英语表达建立直接的模型论映射关系,而是先把英语表达翻译为一个逻辑语言,再作模型论解释。比如,在内涵和外延的问题上,他引入了两个算子,分别是intensor,即一个加在表达的左上角的⌃ ,和extensor,即一个加在表达的左上角的 ⌄ 。intensor的作用在于使一个外延表达转换为内涵表达,extensor则反之,它们的语义类型分别是<T,<s,T>>和<<s,T>,T>。比如说一个表达 α,它相应的内涵就是 ⌃α ,代表从可能世界到a的外延的函数。举例来说,a unicorn和a centaur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具有相同的外延,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里独角兽和半人马都是空集。但是下面这两句话显然语义是不同的,这是因为seek会触发一个内涵语境,在这个语境下,与seek组合的表达不是外延性的,而是内涵性的,也就是 ⌃α unicorn 和 ⌃α centαur 。
a. John seeks a unicorn.
b. John seeks a centaur.
显然,将内涵表达纳入语义类型的系统,大大增强了语义学理论的解释力。
11. 动态逻辑 Dynamic logic
自然语言的表达不仅指称依赖于时间的情况,其解读同样也要根据具有时间依赖性的语境。比较典型的现象就是回指(anaphora)现象。回指既包括名词性成分的回指,也包括时间的回指。例如,在下面的例子中,代词he回指前一句的主语,at the same time回指前一句的事件时间。
a. A man walks in the park. He whistles.
b. The CEO lighted her cigarette. At the same time the health manager came in.
这种依赖性给组合语义学带来了一些挑战。比如,我们怎么样刻画a句的语义,来建立这种回指关系呢?一种简单的处理就是让a man中的量化成分涵盖两个句子:
∃x[man(x)∧w-i-t-p(x)∧whistle(x)]
但显然,如果一段话非常长,要在其间建立回指关系,不可能让量化成分的辖域涵盖整个一段话。实际上,回指问题不仅仅只是量化词的辖域问题。它还涉及到量化解读问题,例如一个通常表存在量化的无定名词短语,在下面这个句子中却表达全称量化解读。这个现象最早由Geach(1962)提出。
If a farmer owns a donkey he feeds it.
⇒ ∀x[∀y[farmer(x)∧donkey(y)∧own(x,y) → feed(x,y)]]
这一问题在动态语义学中可以得到解决。Hans Kamp和Irene Heim分别发展出了话语表征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和卡片变化语义学(File Change Semantics),是1980年代动态语义学最初的前组合性版本。在这两种理论中,话语的真值内容和能被回指的实体被一定的结构来表征,这些结构由话语成分的意义来生成。一个话语成分的意义就是从一个给定的话语表征结构到更新的话语表征结构的函数。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