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McClelland (2013)为一种泛原生质论的形式辩护,这种形式将神秘主义的要素与泛原生质论者喜欢的对主观性的简化描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关于物质的基本特征的神秘主义者,这些特征在我们的经验中产生了质的性质,但是像Coleman一样,他希望我们能够给出一个简化的解释,来说明这些性质是如何产生的。
有关泛原生质论的其他一些辩护或密切相关的观点,请参阅 Stoljar (2001)、 Holman (2008)、 Montero (2010)和 perebump (2011,2015)。
2.4微观泛心论对比宇宙泛心论
当代哲学家倾向于认为基础事物存在于微观层面。Coleman(2006)将这种观点称为“smallism”:关于大事物的事实基于关于小事物的事实的观点,例如,表的存在和它的存在方式是因为构成表的粒子以某些极其复杂的方式相关联。然而, Jonathan Schaffer(2010)的工作最近突出了另一种实在图景。根据Schaffer所谓的“优先一元论”的观点,关于小事情的事实是建立在关于大事情的事实基础上的。桌子上的原子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桌子存在。所有的事物最终都是存在的,因为宇宙作为一个整体的某些事实。对于优先一元论者来说,只有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宇宙。
如果我们把优先一元论和构成性泛心论结合起来,我们会得到:
构成性宇宙泛心论——宇宙层面上所有事实都是由包含意识的事实所奠基/实现/构成的观点。
我们也可以设想宇宙泛心论的非构成性形式。按照层次涌现论的标准形式(上文已经讨论过),人类和动物的心灵因果地依赖于意识——涉及微观层面的事实,同时又自身地是基本实体;按照宇宙泛心论的类比,人类和动物的心灵因果地依赖于意识宇宙,同时也自身地是的基本实体。宇宙泛心论的最小承诺是宇宙是有意识的;原则上,这与认为宇宙是一个衍生实体、以部分为基础的观点是一致的。
宇宙泛心论不能与泛神论相混淆:泛神论认为宇宙是上帝。正如微观泛心论者认为电子有经验而没有心灵一样,宇宙泛心论者也认为宇宙有某种经验,但克制自己不把心灵或能动性归因于宇宙。宇宙的意识可能是一团巨大的混乱,没有足够的连贯性来建立认知。
宇宙泛心论的详细形式已经被Mathews(2011),Jaskolla & Buck(2012),Shani (2015),Nagasawa & Wager(2016)和 Goff(2017,即将出版)提出。大多数这些哲学家被宇宙泛心论所吸引,因为宇宙泛心论比微观泛心论更适合处理组合问题(我们将在下面关于组合问题的章节中讨论他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些原因)。宇宙泛心论是泛心论的“群落生态的”形式的当代类比,Fechner和Royce等人为之辩护,上面已经讨论过了。
2.5罗素一元论
在他1927年出版的《物质分析》一书中,罗素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来研究心身二分法。Arthur Eddington在同年的吉福德讲座中,他独立地表达了非常相似的想法。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几乎完全忘记了这种方法。然而,最近对这种方法的兴趣又重新出现,导致了一种罗素式的观点,这种观点被称为“罗素一元论”。
罗素一元论者的动机是需要描述物质的内在本性(这个问题在下面关于“内在本性论证”的章节中有详细讨论;阅读该章节将有助于人们理解罗素一元论及其动机)。我们可以用两个组成部分来定义这个观点本身,一个是负的,一个是正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