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一个与泛心论极为相似的立场,即泛原生质论(Panprotopsychism)。泛心论者认为意识是最基本的和无处不在的,泛原生质论者则认为原生意识是最基本的和无处不在的。意识经验的特性通常被称为“现象性质”;因此原生意识所涉及的性质被称为“原生现象性质”。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原生现象性质本身并不是意识的形式,但是它们结合起来产生了意识的形式。然而,正如Daniel Stoljar(2010)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定义过于宽泛,因为任何认为意识不是基础的人都认为它是由其他一些性质构成的,因此相信在这个意义上属于“原生现象”的性质。物理主义的标准形式在这样一个定义上将被认为是“泛原生质论”的形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原生现象性质”的更全面定义将把它们定义为在某些组合中透明地(transparently)解释意识存在的性质,也就是说,人们原则上可以先天地(a prior)从了解原生现象性质的相关事实转移到了解现象性质的相关事实(Chalmers 2015; Goff 2015,2017)。也就是说,如果你能神奇地感知到我大脑中的原生现象(假设泛原生质论是真的),你原则上就能推断出我是什么样子。这将使泛原生质论区别于物理主义的标准当代形式——物理主义的支持者主张所谓的“现象概念策略”(Loar 1990; Papineau 1998; Diaz-Leon 2010)——根据这一理论,从物理到心灵没有解释性蕴涵。我们可以进一步规定泛原生质论者所倡导的解释性蕴涵并不仅仅因为物理科学向我们揭示的那种性质而持有,从而区分了泛原生质论和更彻底的还原性观点,如分析的功能主义。
因此,原生现象性质有一种间接的定义,就其对奠基意识的倾向而言。不同形式的泛原生质论的区别在于它们对原生性质的积极性质有什么说法。许多泛原生质论者认为,我们目前对原生性质没有正面的概念。事实上,有些人认为,我们从本质上来说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体。这种观点被Owen Flanagan称为“神秘主义”,与Colin McGinn(1989)联系最密切; McGinn没有使用“泛原生质论”这个标签来描述他的观点,但是它符合这一部分的定义。
也许最有希望的原生现象性质的概念来自Herbert Feigl(1960)所谓的“泛性质论”(panqualityism)的观点,这归功于他与Stephen c. Pepper的对话。该观点本身的版本由William James (1904) ,Ernst Mach (1886) ,伯特兰·罗素(1921)和Peter Unger(1999)持有。最近,Sam Coleman(2012,2014,2015,2016)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重要的辩护。根据泛性质论,原生现象性质是未被经验的性质。我们的意识体验充满了经验性质,例如,那些与看见颜色或感受痛苦有关的现象性质。泛性质论者认为,这些性质只是偶然体验到的,在基本问题上,它们是未被经验的。
泛性质论者通常会给出一些关于这些未被经验的性质是如何被体验的还原论的解释,例如功能主义者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一个性质被经验是为了在有机体的认知能力中发挥正确的因果作用。因此,泛性质论可以看作是介于泛心论和物理主义之间的一种中间道路。虽然物理主义者认为我们可以对意识给出一个完全还原的解释,而泛心论者认为意识是基础的,但泛心论者认为意识的质的方面是基础的,同时对主观性(subjectivity)持有还原的观点,即这些性质被经验这一事实。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