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卡尔纳普引入了一套关于外延与内涵语义的系统,使得弗雷格对意义和指称的二分现代化了。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我们实际生活的世界是由一系列事态(states of affaires)组合而成,事态相应由对象、特征、关系等构成。如果至少有一个事态发生改变,与实际世界不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可能世界。这样一来,我们可以谈论所有的可能世界,它们各自都由相应的一系列事态组合而成。在这个意义上,内涵(intension)就是从可能世界到对应的外延(extension)的函数,输入一个可能世界,输出值就是那个可能世界里的外延。内涵和外延就相当于弗雷格的意义和指称。单数项、谓词和句子相应都有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Tab. 10.5: Carnap's semantics of possible worlds
Extension Intension
singular terms objects individual concepts
predicates sets of objects and n-tuples of objects properties
sentences truth-values propositions
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无法解释所谓的超内涵现象(hyperintensional phenomena):对于像数学命题这样在每一个可能世界都必然为真的命题,我们无法区分它们的语义,因为它们在这个框架下具有相同的内涵。
6. 奎因:逻辑,存在与命题态度 Willard V. O. Quine: Logic, existence and propositional attitudes
奎因将量化和本体论联系在一起,他有一句名言:“存在,就是作为一个被约束变量的值。”(To be is to be the value of a bound variable)。对奎因来说,语言的结构决定了世界的结构。如果语言包含一些存在量化和全称量化,那么这些量化就同时决定我们必须要预设的对象和特征等。逻辑、语言和本体论因而在本质上相绑定,这种观点的核心被广为接受。
另一个和逻辑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就是命题态度句问题。设想这样一个思想实验:有一个戴棕色帽子的人,Ralph瞥到过几次,Ralph怀疑那人是个间谍。又有一个灰色头发的人,Ralph知道他是社区里的重要人物,在Ralph印象里他只在海滩见过他一次。现在的情况是,这两个是同一个人,但是Ralph不知道。这样一来,我们似乎可以同时断言下面两个句子:
a. Ralph believes that the man in the brown hat is a spy.
b. Ralph does not believe that the man seen at the beach is a spy.
但我们似乎没有在Ralph和任何人之间断言任何关系。“believes that”在这一意义上变得指称上“不透明”(opaque)了。
奎因的分析是这样的。对于这样一个句子
Ralph believes that someone is a spy.
可以分析出两种解读:
Ralph believes [∃x (x is a spy)]
∃x (Ralph believes [x is a spy])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