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说,对于斯宾诺莎来说,物理科学是研究上帝心理的一种方式。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没有心灵层面的——对物质本身的适当欣赏揭示了它是心灵硬币的另一面。
莱布尼茨的观点有时被讽刺为:斯宾诺莎与无限多的实体,而不是只有一个。这些实体被莱布尼茨称为单子(Leibniz [1714] 1989)。因为它们是真实的实体(能够独立于任何其他事物存在) ,而且因为它们绝对简单,它们不能以任何方式相互作用。然而,每个单子都携带着关于整个宇宙的完整信息。对莱布尼茨来说,空间可归结为单子的内在本性之间的(非空间的)相似性或对应关系。
莱布尼兹的单子从根本上来说是以心灵性设想的——他们是一种心灵性的自动机,从一种知觉状态(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不是)运动到另一种,所有这一切都是根据上帝强加的前定规则。莱布尼茨除了心灵性内在本性之外,找不到其他基本元素的内在本性,这对于当代泛心论形式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找到的唯一适合描述其单子的模型是知觉和自发活动的模型。这种观点对近代罗素一元论的出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面将对此进行讨论。
十九世纪是泛心论的全盛时期。即使只列出那个时期部分的泛心论者,也能揭示出当时有多少最优秀的头脑被这种学说所吸引。著名的泛心论者包括Gustav Fechner(1801-1887)、Wilhelm Wundt(1832-1920)、Rudolf Hermann Lotze(1817-1881)、William James(1842-1910)、Josiah Royce(1855-1916)和William Clifford (1845-1879)。Royce和Lotze代表了可以称之为“观念论的泛心论”。也就是说,把心灵属性归于物质的主要动机是,物质在本质上是心灵的“形式”,因此泛心论是一种从更基本的哲学观点出发的定理。
泛心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亚瑟·叔本华。叔本华受到康德观点的影响,康德认为我们缺乏对实在本身的理解,但是他对于一个人对自己的直接认识做了一个重要的例外。叔本华因此提出意志是一切事物的内在本性的理论,认为意志是一个人在内省中意识到的基本性质。这种推理方式与当代罗素一元论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且确实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将在下面讨论他们。
这一时期的其他泛心论者包括Friedrich Paulsen(1846-1908),他是Fechner的学生,扩展了他的老师版本的泛心论,还有Morton Prince(1854-1929) ,心理学家和医生,他主张泛心论,强调必须“心理学化”或灌输心灵属性(Prince认为这是物质主义的一种形式,下文将再次讨论他与罗素一元论的亲密关系)。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Eduard von Hartmann(1842-1906)和Ferdinand C.S. Schiller(1834-1919) ,前者把他著名的无意识学说扩展到原子层面,后者为泛心论提供了一个实用主义辩护,其中通过各种类比论证产生对自然的洞见,这是其他理论不能获得的。而Ernst Häckel(1834-1919),德国达尔文主义的早期热烈支持者,他将我们与自然界其他部分的演化关系解释为泛心论的证据,并因此将心灵属性归因于活细胞。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