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胡塞尔正是通过对意义理论的说明,才得以能够把“观念”的客观性从心理主义的泥淖中拯救出来。通过意义理论,我们可以明白,观念性活动并不像心理主义宣称的那样可以还原为时间性的心理活动。因为,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那么每时每刻的“意谓”过程就会都是“全新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刻的陈述以及不同人在同一个时刻的陈述将不会具有一致性的含义,重复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一种具体的经历都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样一来, 既然个人的回忆和再现都无可能,那么主体之间希望对同一种事件进行交流就成为一种奢望,科学知识的成立和日常语言的交流,也将全部都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主义的主张已经超越了心理学应该具有的界限, 并对科学理论的基础造成了威胁。心理主义不仅主张对观念性的东西进行自然主义还原,即还原到肉体脑细胞的生理活动上去,用细胞的形态变 化、神经元的波动和纹理来解释意识活动;而且主张进行更加彻底的经验主义还原,即将具有普遍性的观念法则还原成为日常经验的心理活动,用一些诸如颜色、硬度等语词来解释所有的普遍命题。如果把这样的还原主张彻底贯彻下去,就会彻底摧毁观念性法则的确定性和普遍性,使得普遍性的理论知识成为随心所欲的产物。这样一来的结果是:
心理主义自己的主张也不再具有确定性了,因为任何人的主张作为心理活动的产物都不具有确定性。
因此,胡塞尔把心理主义所导致的这样一种后果称为“自否性”(self-refuting)的怀疑主义。 (菜鸟注:心理主义必然否定自身)
胡塞尔首先说明了知识的客观性条件,然后开始考虑观念知识的主观性条件。对这样的问题,康德的讨论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康德认为,知识的条件主要来自2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是“物自体”的存在,神秘的物自体就像一个基地一样充当了一切思想材料的来源;
其二,是主观条件因素,即主体的意识结构中首先必须具有先天的直观能力,以及先天的形式能力。
康德认为,如果不通过先验原理对初级的原材料的整理加工知识根本就无法形成,而没有了先验自我在最后的层次上对各种因素的统一,完整的对象也没有办法构建起来。
胡塞尔承认,康德的思想影响着他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虽然我们承认普遍性知识具有不依赖于个人的独立性和普遍性,但这些知识的产生毕竟是通过人的意识才得以可能的,没有人的意识就不会有任何知识。因此,如果认知主体缺乏区分真理和错误、事实和本质、明证性和荒谬性的能力,那么任何普遍性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考虑知识的可能性就必须对主体进行研究。
但是有人认为,这样做会使胡塞尔倒退到心理主义。
为了明确问题,必须明确胡塞尔对意识的研究与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之间存在着的差别:
第一,在最初的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意识。詹姆斯曾明确提出,心理学对意识的研究必须仅限于经验范围之内,心理学如果把自己看作一门科学的话,就必须满足于自己在可实证的范围内活动。因为他发现,尽管直觉 和常识肯定地告诉我们意识必定是存在的,但这一断言在逻辑上却很难得到说明。于是,詹姆斯说心理学研究必须首先对意识的存在“作岀承诺”,因为如果意识不存在,心理学研究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一点透露出心理学这门学科所无法解决也不能讨论的一个问题,即意识的存在问题。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