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之前,学术界的风气是越古老越好,越古老越有智慧和道德,术语是“ad fontes”(回到本源)。15-16世纪,中世纪的封建结构逐渐崩溃,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在人文主义者和宗教改革家的倡导下,ad fontes 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人文主义者希望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从而使社会道德和文明能够变好。宗教改革者希望复兴早期教会的道德和灵性与腐败的天主教会对抗,从而恢复纯洁的基督教精神。即便他们的口号也许是“回到本源”,实际上他们做的是托古改制,以崇古之名提出新的理论。然而,对于我们现代人看来,他们是以崇古之名提出新的理论,在当时大部分思想家眼里,他们做的确实是恢复他们想象中的古典精神,一种道德,和谐,灵性的精神。因此他们便是崇古派。到了17世纪,崇古派认为,古典时代是他们心中的黄金时代,而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道德和艺术逐渐退化和败坏的时代。崇古派认为:古代人的优势是古老,谨慎,节制,现代人的一切都是从他们那里学到的。而与“崇古派”相对的“尚今派”则认为: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古老,因为现代人面临的是一个更成熟,更年长的世界,而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只是人类的童年,他们并不比现代人来的道德和节制。“尚今派”认为时代在进步,文学和哲学是逐渐发展的,古人的文学和哲学是粗糙的,后来才逐渐发展变得精致和深奥,因此今人要比古人更好,无论是艺术,文学,还是哲学。今人无需去模仿古人的格律和写作手法,而应该创新。
而这种“古今之争”,在中世纪晚期的14世纪就早已发生过一次。而这场14世纪的古今之争被称为“共相之争”,是两种经院哲学体系的斗争。这两个体系被称为“实在论”和“唯名论”。实在论被称为古典道路(via antiqua),而唯名论被称为现代道路(via moderna).。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是被教会封为圣徒的哲学家 圣多玛斯阿奎那;而唯名论的代表人物则是被教会称为异端的哲学家 威廉奥卡姆(这两个人我后面会介绍)。这场争论其实在古罗马就开始了,而一直要到15,16世纪才达到顶点,最终影响了宗教改革的爆发。这是一场理解世界规律和哲学结构的两种方法的斗争,古代方法和现代方法。
“共相之争”的主要论题是围绕着“共相是否是客观现实的存在物”这个问题展开的。
那么共相是什么呢?
共相(universal)和个别(individual)是彼此相对的概念,以下主要讲两种主要的共相的例子。在逻辑学中,共相被看作是同一类个别事物所构成的“属”和“种”。比如以“人”和“苏格拉底”为例,人是共相,而苏格拉底则是个别。人这个种内具有大量不同的个体,他们都拥有相同的“作为人的基本性质”,比如拥有两只手两条腿,能够理智思考。
(而是否一系列的抽象的种和属能够构成个别和共相的关系,如同以属“动物”作为一系列种的集合,比如作为人,猴子,老鼠等种的集合,以此为后者的共相,大多古典哲学家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大部分古典哲学家,比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还是认为与“共相”相对的“个别”是被赋予物质材料,位于物质界的个体实例/个体事物。)
而另一方面,在几何学中我们也能够发现共相与个别的例子。比如说瓶盖,车轮,月亮,钱币都是圆形,那么圆形是怎么同时存在于这些圆形的事物中的?实在论就认为,有一种完美的圆的理念(作为共相)先于个别事物存在,而一切世界上的圆都是仿照这个理念的圆而造的。而与之相反的唯名论则认为,不存在这样一个完美的圆,这个“圆的概念”是人类通过归纳和类比不同圆形的事物而从思维里抽象出来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