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皮尔士的观点,对说话人的推理评估要审慎得多。首先要确认说话人是否因为所在语境而省略了“地面湿”之外的其他前提信息。对此,至少有三种可能:(i)说话人声明没有省略其他信息。(ii)主动添加“地面这么湿只能是下雨造成的”。(iii)主动添加“下过雨之后地面都会这么湿”。然后,在每一种情况下,我们又要追问推理主体声称在遵循什么样的方法。
在情况(i),假若他解释说“地面湿的语义就包含着下雨”或“前提结论在形式结构上必然”,那么,可推测他是在做演绎推理,然后我们可判定该推理无效,因为实际上从“地面湿”到“下雨”并不具有保真性。假若他解释说,“我是猜的,下雨作为一种方便检验的假说,至少能初步解释为何地面湿”(或类似的表达),那么,可推测他是在做外展推理,然后可判定该推理有效,因为,“下过雨”这一假说的确在当时很方便进行检验(譬如,查看远处是否也像眼前一样这么湿),如此做法至少可促进我们快速达到真理。假若他解释说,“地面湿的天气是下雨天的样本”(或类似的表达),那么,可推测他意在做归纳推理,但他实际所遵循的方法(仅看到一个而非所有地面湿的天气)却不是此种程序,所以,可判定该推理无效。
在情况(ii),假若他解释说,“如果若A则B,且A,那么,必然B”(或类似的表达),那么,可推测他是在做演绎推理,然后可判定该推理有效,因为,从形如“若A则B”和“A”的前提到形如“B”的结论,具有保真性。假若他解释说,“如果A而且B,那么,必然A”(或类似的表达),那么,可推测他意在做演绎推理,但他实际所遵循的方法却不是此种程序,所以,可判定该推理无效。
在情况(iii),假若他解释说,“如果若A则B,且A,那么,必然B”(或类似的表达),那么,可推测他意在做演绎推理,但他实际所遵循的方法却不是此种程序,所以,可判定该推理无效。假若他解释说,“如果若A则B,且B,那么,必然A”(或类似的表达),那么,可推测他意在做演绎推理,然后可判定该推理无效,因为,从形如“若A则B”和“B”的前提到形如“A”的结论,并不具有保真性。假若他解释说,“下雨与地面湿在过去存在的联系,在今天很可能会继续存在”,或说“我由假说‘下雨’预测‘地面湿’,现在预言成为现实,我相信后面所做的更多预言也会实现”(或类似的表达),那么,可推测他意在做归纳推理,然后可判定该推理有效(尽管力度上较弱),因为他实际所遵循的方法倘若继续下去的话,能自我纠错,无限接近于真理。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