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是,使用《圣经》,《圣经》里十条诫命,以及旧约法律(礼仪法被废除,但是道德法依然适用)可以用作基督徒判断行为是否合适的方法。从而,天主教原本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亚里士多德自然法伦理学”就被边缘化了。
1517年,马丁路德因为教廷腐败和滥发赎罪卷的问题,发动了宗教改革。最终提出了“因信称义”,“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神的荣耀”的口号,在一系列辩论后,正式与教廷分庭抗礼。当然,他的革命也受到了德意志各地希望从教宗权威下独立,自己建立官办教会(也就是意识形态机构)的贵族们的支持。最终,西欧和北欧各地的教会纷纷独立,有的成了民族教会,有的成为国王下属的机构,有的成了独立教会。
当后来另一个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通过圣经研究,建立了新教自己的系统神学后,一种契约型教会就此产生。这种被称为“改革宗”的教会废除了天主教严格的教阶体制,复杂的仪式,对圣人遗物和遗骸的崇拜,而转为建立一种近似于现代城市议会制度的“神权民主”团体。在教会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教会的职位:牧师,执事,长老和教会学者 由会众集体选举,而非如同天主教那样是从上而下的安排。团体和天主立下契约,每个个体之间都以契约建立关系,因此被称为“认信教会”,也就是说,教会的成员必须签署教会信条,信条就是这一个堂会的契约文件,它可以被所有人一同表决修改和使用,但是每个个体也被要求必须服从这信条。新教的核心不再是复杂的仪式,而是牧师的讲道。
这种宗教改革和唯名论的结果,在新教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
1,对于天主教实在论,普世教会是一个实体可见的“官僚”机构;而对于新教的唯名论,普世教会则是一个松散联系的属灵共同体。
2,对于天主教实在论,圣体圣事的饼和酒是实在的化为圣体和圣血;而对于某些新教(比如浸信会和改革宗),圣餐更多的只是象征性的集体纪念主耶稣的死亡(慈运理称其为军队的宣誓)。
3,对于天主教实在论,“成义”是一种灌入的义,使你圣化,实在地成为义人;而对于新教的唯名论,“称义”是一种神的宣称,将你从罪人中分别出来,成为神的儿女,而你实际上依然是“蒙恩的罪人”,本质并未发生改变,只是地位发生了改变。更多的是一种属灵象征。
4,对于天主教,人作为“天主的肖像”乃是因为人有并未堕落的理性,通过理性的自然哲学,人类依然能够认识自然中的天主的普遍启示;而对于新教,他们认为人类理性随着亚当一起堕落,而人作为“天主肖像”是因为人依然具有对“天主圣言”认识的能力,表现在被拣选的人对《圣经》的理解力和接受能力。
5,对于天主教,信徒在洗礼时要宣称接受“普世教会的一切训导和当信的教理”(信仰是教会群体和天主的关系,这个群体包括天上的圣徒和地上一切基督徒);而对于个人主义的新教,则往往只是宣称“我承认耶稣是我个人的救主”(信仰是我和上帝个人的关系)。
6,加尔文主义:后天的善行不能使人得救,一个人是否得救完全靠着上帝的恩典,上帝有全权预定这个人得救还是下地狱。(不能再像《理想国》那样,通过做好自己阶层分内的事情,服从自然法,通过修行,而获得天主的认可。)
宗教改革的个体性精神,以及契约精神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考察一下,这种现代性精神,是如何体现在一个新的政治哲学中的。
雷尼尔·温克莱斯(1741-1816),《阿姆斯特丹欧德·克克的破镜重圆》(1566)。Weyn Ockers-RCC她的拖鞋在十字架上。
8,对人类自然状态的新看法,社会契约体系,利维坦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