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蒙太古仅仅将句子看作孤立的,因此一些评论者指出在这种方法下句子的界限是严格限制的。但是对于话语(discourse)呢?显而易见的要求是话语中的句子要被一个接一个的解释。那么如何处理回指(anaphora)跨句的共指关系(co-referentiality)呢[即驴子句的问题(donkey sentence)]?第一个解决方法是话语表达理论(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Kamp 1981)。一方面,它是蒙太古进路的后裔,因为它也运用的是模型论语义学,但另一方面它是偏离的,因为话语表达(discourse representations)是必不可少的。现在,已经有一些对于DRT的重新表述使其适用于蒙太古的框架中(见 van Eijck and Kamp 1997),稍晚一些的解决方法基于了一些逻辑上的改变,动态蒙太古语义学(Dynamic Montague Semantics)被发展起来,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个对自由变项(free variables)结合的逻辑过程,并且它将会对后式产生影响(Groenendijk and Stokhof 1991)。所以,句子的边界对于蒙太古语义学并不是一个根本上的困难。
2. Components of Montague Semantics
2.1 Unicorns and Meaning Postulates
蒙太古最具影响力的论文是,《普通英语中量词的特定处理(The Proper Treatment of Quantification in Ordinary English(Montague 1973))》。它提供了一个,涵盖一些在当时被广泛讨论的现象的英语片段。其中一个例子给出了蒙太古语法的特点:独角兽(unicorn)(很多关于蒙太古语法的文章或专著都用独角兽来举例)。
考虑这两个句子,John finds a unicorn,以及John seeks a unicorn. 它们在句法上是相似的(subject-verb-object),但是有着很大的语义上的不同。根据第一个句子,我们可以说至少存在一只独角兽,但是第二个句子却是模糊的,因为存在这样两种解释:从言的(de dicto),它并不隐含独角兽的存在,从物的(de re)则可以。
这两个句子的例子是一个被叫作内涵语境中的量化(quantification into intensional contexts)的经典疑难。传统上,第二个句子被整个地看作一个内涵语境。而蒙太古处理的新颖的地方在于他将seek的对象[即unicorn]看作这个问题的根本。他将seek形式化为一个个体和一个更为抽象的实体间的关系,而不是两个个体间的关系,见2.2节。在这种分析下,我们并不需要说独角兽存在,而如何得到从物解读的意义,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见2.5节。
蒙太古的策略是将所有表达的范畴诉诸到最普遍的那一个[一中范畴-类型提升的手段,例如他在PTQ中将及物动词词组TV,e.g. seek,处理为类型为<<s,<<s,<<s,e>,t>>,t>>,<<s,e>,t>>的东西],而在必要时通过意义公设(meaning postulate)缩小它。所以,最开始时find仍然是被视为一个在个体和抽象实体的关系,但一些意义公设将,在我们解释下的语片的这类模型限制为,find表示的仅仅是一个(经典的)个体间的关系。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