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追随蒙太古的进路而拓展了他,并在适当的时候列出这些参数。经典的例子是Kaplan 1989,他处理了指示词(demonstratives)与索引词(indexicals)。他使用“语境”,作为一整个参数,它至少包括行为者(agent),时刻,位置,与可能世界。一个句子的内容(content)是一个反应语境的命题,而一个表达式的语言意义,或者被称为特征(character),则是一个从语境到内容的函数。语境和内容的区别被用来发展他(十分具有影响力的)的指示词(she, her, that)与索引词理论(I, today)[character作为一个函数输入context,输出content,从而我们就能知道索引词的所指,之后卡普兰批评了蒙太古没有去区分context与circumstance,因为得到content之后我们才能根据后者去决定命题的真值。而关于demonstratives与indexicals,前者需要demonstrations,而后者不需要]。
Cresswell (1973, 111)采取了另一个选择,他认为列参数这种方法要求我们事先给出一个有限的语境特征(contextual features)的列表,而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的建议没有被其他的人采纳[毕竟我们只是模型论语义淆]。
预设(presuppositions)和隐含(implicatures)常被认为是属于语用学研究的[最著名的诸如格赖斯的理论]。用递归(recursive)性的方法去处理预设能否成功一直悬而未决,因为看起来递归是处理是无限多句子的唯一可能。一个组合性式处理的例子由Peters 1979给出。但是他要解释的现象太过复杂,以及稍晚一些处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组合性的,因为必须去考虑到一些修正因素(Beaver 1997)。
最后,有这样一个含义的语用学,即,对语言的使用是在实际的场景下的,陈述句可以被用来提问,也可以被用来给出命令,以及有些时候并不是依其字面意思使用的,而是隐喻性的(metaphorically)。在这方面的语用学并没有得到很多考察,但是Cresswell (1973)解释道,形式语义学是具备处理它们的所有要素的。
3.5 Ontology
蒙太古的内涵逻辑是高阶逻辑的。由辛提卡提出了对于这个方面的关键的批评: 在我看来这是蒙太古语法的研究者采取的策略,他们实际上非常坚定于组合性原则……然而这是有代价的。相比于我们最原始的“个体”,“类型提升(type theoretical ascent)”在哲学上于心理语言学上(psycholinguistically)具有更少的现实性。因此,这种提升必会偏理心理语言学以及方法论现实主义(methodological realism) (Hintikka 1983, 20)
辛提卡的批评并没有很多支持者。讽刺的是,辛提卡的替代方法(博弈论语义学(game theoretical semantics))也是在塔斯基式进路之内的(见Hodges 1997 或者Caicedo et al. 2009)。他们[也]将公式的意义定义为一组指派的集合。
在蒙太古的方法中,可能世界是一个没有内部或外部结构的基本对象,但是对与信念(belief)有关的处理需要外部结构,比如一个关于信念的替代选择的可及关系(accessibility relation)。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s)需要一个不同的概念去刻画彼此间的差异最小可能世界。关于可能世界的结构实际上经常被用到[在可能世界语义学(possible world semantics)的研究中]。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