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显著的差异是不同组别之间的对话,但如果认为每组内部的观点明显一致,那就错了。在这里,特别值得考虑的是,柏拉图本人并没有坚定地信奉他所描绘的苏格拉底(和其他主要发言人)所捍卫的观点。正如我们在本章末尾将要论证的那样,柏拉图很可能和他所描述的苏格拉底持有相同的基本信念。例如,在整个对话中,苏格拉底都致力于发现真理的价值;柏拉图当然也是如此。但这种广泛的信念与柏拉图认为有些想法值得思考和考虑——它们很可能是正确的——而不必坚定地信奉它们是相容的。例如,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只要他还活着,他就无法获得他所寻求的智慧,但一个经过适当准备的哲学家,有理由希望他能在来世获得这种智慧。在《理想国》中,他说,在一个真正正义的城邦——这个城邦目前还不存在,将来也可能不存在,但至少在某种意义上是可能的——一个训练有素的哲学家可以获得最大的智慧。这两种观点是不相容的:要么活着的时候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智慧,要么不可能。但请注意,这两种观点有一个共同的广泛信念,即真正的智慧是极其难以获得的,需要严格的哲学准备。一种可能是柏拉图改变了主意。另一种可能是,他认为每一种说法都值得认真考虑,因此在不同的对话中分别探讨了每一种说法。
关于如何理解对话之间关系的这些复杂情况,为我们首先将柏拉图的作品作为独立的完整作品来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理由,目的是至少在最初的时候,根据作品本身的条件来理解特定对话中的思想。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它使人们能够欣赏作品的文学统一性,以及作品的文学方面是如何与其哲学讨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过去的25年里,学者们越来越不愿意用发展假设来解释对话之间明显的差异。一些学者认为柏拉图的思想没有重大发展,但更多的时候,人们似乎认为,利用每篇对话内部的资源,可以对这些差异进行更全面、更微妙、更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旦考虑到内部因素,不同对话中的不同观点就会变得更加微妙,而且往往会变得相互兼容。[13]
决定何时根据一篇对话来解读另一篇对话之所以困难,部分原因是,尽管这样做存在风险,但它们确实呈现出一套大体一致、相互强化的观点。在思考一篇对话中发现的观点时,问问它与其他对话中所说的内容是否相符,这通常是很有成效的——首先不是为了看看柏拉图是否改变了主意或前后矛盾,而是为了探索这些观点本身的后果和细节。在一篇对话中被搁置的问题,有时会在另一篇对话中被提出来;仔细地将这些问题放在一起,可以揭示出一套更大、相互关联的思想和论点。当然,在一篇对话的资源耗尽后,借鉴其他作品可能有助于解决解释上的问题。因此,虽然最好一开始就根据每篇对话本身的条件来解读它,但在思考一篇对话时,如果从不借鉴其他对话,那就错了。此外,人们自然想知道,将柏拉图的许多作品放在一起考虑,会出现哪些观点。他是否有贯穿许多对话的基本信念?这些信念在不同的对话组中是否会发生变化?
本章的其余部分将概述柏拉图的作品,重点介绍那些通常最先阅读的对话。这将介绍柏拉图对话中的一些主要思想,将每篇对话置于整个作品集中,并希望帮助那些开始阅读柏拉图的人决定他们想读哪些对话。接下来的三节将依次讨论我们已经确定的三组对话(苏格拉底对话、中期对话、晚期对话)。在此之后,我们将考虑来自柏拉图对话之外的关于柏拉图观点的证据,以及他对写作的保留意见。最后,我们回到这样一个问题:对话中的哪些观点(如果有的话)可以归于柏拉图本人。
ii 苏格拉底对话录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