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最后强调,人本主义并不忽视真理的客观性和独立性,而是认为真理是我们与现实建立有益关系的一种方式,无论这种关系是否包括复制。人本主义认为,即使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创造的“人造制品”,如数学和逻辑对象,它们的属性和关系也可以被认为是“永恒的”,因为我们可以保持它们不变,并使它们与现实世界无关。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人本主义对真理的理解,以及它与传统的对应论真理观的区别和联系。
知识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THE RELATION BETWEEN KNOWER AND KNOWN)
• 哲学史上,知识主体(知识者)和客体(被知者)一直被视为完全分离的实体,这使得知识者对被知者的“把握”或“理解”显得有些自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哲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理论。
• 代表性理论在知识者和被知者之间加入了心智的“表征”、“图像”或“内容”作为中介。常识性理论则认为我们的心智能够通过自我超越的跳跃来清除这个鸿沟。而超验主义者认为这个鸿沟对于有限的知识者来说是不可能跨越的,需要一个绝对的实体来执行这个跳跃。
• 作者认为,在有限经验的内部,所有需要使关系可理解的结合点都已经完整地给出。知识者和被知者可以是:(1)在不同情境下重复的同一块经验;(2)属于同一主体的两块实际经验,它们之间有明确的连接过渡经验;(3)被知者是那个主体或另一个主体的可能经验,这些连接的过渡将(如果足够延长)导致它。
• 文章讨论了一种经验如何作为另一种经验的知识者,这涉及到经验的连续性和过渡性。作者以自己坐在图书馆中思考“纪念堂”为例,探讨了概念性知识如何通过连续增长的实现感和最终实现来“知道”一个对象。
• 作者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某种神秘的直接接触或“把握”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在时间中展开的特定中介经验序列来实现的。当这些中介经验发展到它们的终点时,如果有一个方向一致的经验过程被跟随,最终实现了一个过程,那么起点就成为了知识者,终点成为了被知或所指的对象。
• 文章还讨论了“替代”的概念,即在一个经验系统中,一个经验替代另一个经验的含义。作者认为,整个经验作为一个时间中的过程,其中无数特定的项通过连续的过渡被其他项所取代,这些过渡本身也是经验,通常至少和它们关联的项一样真实。
• 作者提出,一个经验系统的功能替代可能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选择一条路径而不是另一条路径可能是有利的。概念经验的路径,即通过“思想”或“观念”来“知道”它们所终结的事物的路径,是值得跟随的有利路径。这些思想路径不仅提供了极其迅速的过渡,而且由于它们通常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并且能够以巨大的系统相互关联,它们超越了事物本身的缓慢连续性,以比跟随感性知觉的列车更节省劳力的方式将我们带向最终的终点。
• 文章最后讨论了经验的客观参照问题,作者认为,我们的经验具有客观参照这一显著特征,并不意味着存在一个鸿沟和致命的跳跃。连续的过渡是连续性的根本,它在出现的地方创造了连续性。客观参照是我们经验的一个事件,因为如此多的经验作为不充分的并且由过程和过渡组成。
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知识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经验如何在这一关系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概念性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人本主义的本质(THE ESSENCE OF HUMANISM)
• 人本主义是一种持久的发酵过程,它不是单一的假设或定理,也没有依赖于新的事实,而是一种哲学视角的缓慢转变,使得事物从一个新兴趣中心或视点出现。一些作者强烈意识到这种转变,而另一些作者则半意识,即使他们自己的视野可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