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最后强调,感觉和思想必须以某种可感知的现实作为终点,这样的认知才是完整的。作者认为,即使是抽象的概念思维,最终也必须能够联系到可感知的现实中,以此来证明其认知的真实性。
这篇文章是对认知功能深入的哲学探讨,涉及了认知与现实、感知、行动以及个体之间认知共享的关系。
印度的老虎(THE TIGERS IN INDIA)
• 文章区分了两种认知事物的方式:直接或直觉式的认知,以及概念性或代表性的认知。例如,我们眼前的白纸可以通过直觉直接认知,但我们对印度老虎或哲学的学术体系等大多数事物的认知,只能通过代表性或象征性的方式。
• 作者提出,当我们说我们知道印度的老虎时,我们实际上指的是什么?我们的认知自信地声称知道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可能会回答说,我们通过思考使老虎在某种程度上呈现给我们,即便它们并不在场。
• 传统哲学将这种缺席中的存在视为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称为老虎在思维中的“意向性存在”。但作者认为,这种所谓的“指向”老虎,实际上只是一系列心理联想和随之而来的动作后果,如果这些联想和动作被追随,将和谐地引导我们进入一个理想或现实的情境,甚至直接面对老虎。
• 作者认为,在代表性知识中,并没有特殊的内在神秘,而只有外在的物理或心理中介链条连接思想和事物。知道一个对象就是通过世界提供的上下文来引导它。
• 接着,文章转向直接或直觉式认知的情况,以眼前的白纸为例。在这里,思维材料和事物材料在性质上无法区分,没有中介或联想的上下文来分隔思维和事物。这里没有“缺席中的存在”,也没有“指向”,而是思维对纸张的全面包容。
• 对于这种直觉式认知,作者认为,如果我们的私人视角被抽象地考虑,脱离了所有其他事件,那么看到纸张和看的行为只是同一个不可分割事实的两个名称,这个事实被称为“数据”,“现象”或“经验”。
•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直接或直觉式认知意味着心理内容和对象是相同的,这与代表性知识的定义完全不同;但两种定义都没有涉及哲学家和普通人知识观念中那些神秘的自我超越和缺席中存在的概念。
人本主义与真理(HUMANISM AND TRUTH)
• 作者讨论了“实用主义”(pragmatism)这个词的使用,他本人仅用此词来指代一种进行抽象讨论的方法。实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两个陈述的真实性无法在实践中产生差异,那么它们实质上是相同的陈述;如果一个陈述的真实性无法产生任何实际影响,那么这个陈述就没有真实的意义。
• 作者区分了两种认知事物的方式:直接或直觉式的认知,以及概念性或代表性的认知。以印度的老虎为例,大多数我们所知道的事物是通过代表性或象征性的方式认知的。
• 文章指出,代表性知识并没有特别的内在神秘性,而只是通过物理或心理的中介链条连接思想和事物。要认识一个对象,就是要通过世界提供的上下文来引导它。
• 对于直接或直觉式的认知,例如眼前的白纸,思想内容和对象内容在性质上无法区分,没有中介或联想的上下文来分隔思想和事物。
• 作者认为,要理解人本主义,必须具备归纳思维,放弃严格定义,遵循“整体上的最小阻力”原则。人本主义认为,更真实的即是更令人满意的,因此必须放弃直线论证和古老严格性的最终理想。
• 文章还讨论了科学真理观念的变化,认为现在的科学理论更多地被视为“概念简写”,在它们有用的时候是真实的,而不是字面上的复制或再现。
• 作者提出,人本主义认为真理不是复制,而是增加;不是构建已经完整现实的内在副本,而是与现实合作以实现更清晰的结果。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