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马克思的方法与对前货币价值理论的批判
新马克思阅读重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出发点在于对将马克思的方法理解为一种逻辑-历史方法的阐释提出的质疑,这种阐释从恩格斯对于「简单商品生产」的讨论那里就开始了,并被马克思主义传播开来。按照巴克豪斯的看法,恩格斯1859年对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评论以及他1895年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增补」导致了对于马克思的陈述方法的历史化。在他的书评中,恩格斯将马克思的呈示的逻辑方法说成是「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41]在「增补」中他又将这同一种历史的方法应用于解决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矛盾,使价值在简单商品生产这一历史阶段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交换比率系统。[42]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丨人民出版社
对巴克豪斯而言,简单商品生产的概念是对于马克思产生了两种不同阐释的根源所在,这两种阐释分别是:逻辑-历史阐释与假想阐释。按照前者的观点,价值理论是对于简单商品生产之法则的逻辑理解;货币在社会中历史性地产生,而价值形式就是这一产生在逻辑中的映像。在后者看来,价值理论首先并不是历史性的,而是资本主义中的价格的假想性近似值。价值是一般交换社会中交换比率的规律。这一步骤必须由以下第二步作为补充,那就是增设第二个近似值,即生产价格,它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交换比率的规律。论述价值形式的段落又一次被解读为从交易到货币交换的过程的一个历史性的补论。[43]
尽管这些阐释有所不同,但它们共有着一种观念,那就是认为存在着一个没有货币的一般交换(generalized exchange)的初始阶段,并且都对价值形式做出了历史化的解读。巴克豪斯给这两类观点贴上了「前货币价值理论」(pre-monetary theories of value)的标签,他坚持认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必须被理解为对这些前价值的或非价值的进路的批评:「马克思试图表明,无矛盾地建构一种在分工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前货币市场经济的概念是不可能的。……前货币商品的概念是无法设想的。」[44]从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的过程表明,一种无需货币的普遍交换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在导向价值形式的辩证展示中,马克思的交换过程必须被理解为「流通」(Zirkulation),它是交换的形式规定性,在其中(不是产品而是)商品假定了货币形式——也就是价格形式。「流通」在这里必须同「交换」(Austausch)本身区分开来,后者是一种超历史的概念,一种除去了任何实效化实存(例如「劳动」或「产品」)的抽象。接下来我们就得到了商品交换(它在本质上就是货币的)和产品交换(它则不是)。
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的理论中的批判性内容可以与客观(古典或马克思主义)和主观的价值理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条进路都共享了同一种观念,那就是为了理解交换并建构一种价值理论,从货币中进行抽象是必要的,货币就这样被还原为了一层面纱。其结果是一个双重的失败:它们将资本主义自然化,同时又混淆了货币在社会中的作用。在这个社会中,通过用货币这一普遍等价物来交换商品,私人的、自主而独立的公司最终不得不确认从普遍流通中产生出来的价值。前货币价值理论创造了一个双重的价值量度体系:首先是依据商品之可通约的维度(劳动或效用);其次是依据货币。这些量度的维度是没有中介的。外在的、「客观的」货币交换现象与价值的维度是脱节的,价值在理论上被预设为是独立于货币的。正如巴克豪斯所说,「在主观价值与客观的交换价值之间、在被主观地阐释的价值『实体』与被客观地预期的价值『形式』存在着一条裂缝」。[45]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