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转折点出现在1911年,当时莱希涅夫斯基读到了卢卡谢维奇1910年的开创性专著《论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Ozasadziesprzecznościu Arystotelesa),该书从现代逻辑的角度对矛盾律的地位进行了彻底的反思。该著作包含一个附录,其中用古图拉特(Couturat,20世纪法国语言学家)的符号对现代符号逻辑进行了简短的阐述,并在第18章中简要讨论了罗素关于非自身成员集合的悖论。莱希涅夫斯基最初认为罗素悖论很容易解决,在试图解决它的时候,他在俄罗斯换站时错过了一天一班的火车。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一直在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他的后半生都在致力于为数学提供一个严谨的、不含悖论的基础,既避免了(罗素)《原理》的草率,也避免了他所认为的标准集合论的虚构。
根据莱希涅夫斯基的学位论文和第一篇发表论文,所有肯定存在论命题都是分析命题。这听起来很荒谬,但莱希涅夫斯基是有理由的。与密尔一样,他也区分了术语的指称(即它所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对象)和内涵(即它赋予某物的一个或多个属性)。如果一个命题:(1)是正主谓形式的,并且(2)不包含谓词,而谓词的内涵不是主语的内涵,那么这个命题就是分析命题。如果一个命题(1)是正命题,(2)包含一些谓词,而这些谓词所包含的属性不是主语所包含的,那么这个命题就是综合命题。与密尔认为“存在”包含“存在”的属性相反,莱希涅夫斯基认为谓词“存在”不包含任何属性。更何况,作为谓语的“存在”并不包含主语中没有的属性。形式为“X不存在”的负存在命题是综合命题,但主语包含不存在的命题除外,例如“方圆不存在”就不包含不存在,所以它是综合命题,而“所有不存在的物体都不存在”则是分析命题。所有否定存在论命题都是矛盾的,因为每个主语都包含“具有A、B、C、D等属性的存在”这样的形式。分析的否定存在论的主语是矛盾的。因此,与其说“X存在”,我们不如说“某个存在物是X的对象”,以表达我们希望是综合的和或然的命题。
莱希涅夫斯基提出了一个规范性模式,即命题应符合这一模式才能恰当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挽救了一些存在命题为真而另一些命题为假的表象。每个命题都要表示主语所表示的客体具有谓语所包含的属性。不符合这一规范的句子是不恰当或不充分的,应该用恰当的替代句子来代替。例如,“人是存在的”这句话是真实的,但它的本意是综合的,应表述为“有些生命是人”,而“方圆不存在”应表述为“没有存在物是方圆”。下面是一些等价关系表:
不适当的表达方式适当的替代方式
只有物体A存在所有生命都是物体A
物体A存在某些存在物是物体A
物体A存在一个(某个)存在物是物体A
物体A不存在没有存在物是物体A
物体A不存在
在《论证矛盾本体论原理的尝试》(1912年)一文中,莱希涅夫斯基认为“没有一个对象能够既是B又不是B”是正确的,但不同意“没有A是B”等同于“如果某物是A那么它就不是B”的等价关系(现在已被普遍接受)。这篇文章是为了批判卢卡谢维奇(Łukasiewicz)的一些观点而写的,它为后来的两位同事提供了首次个人会面的机会。几十年后,卢卡谢维奇在1949年5月9日的日记中描述了这次会面: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