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斯瓦夫·卡齐米耶日·莱希涅夫斯基(Stanisław Kazimierz Leśniewski)于1886年3月28日出生在莫斯科附近的谢尔普霍夫,父亲伊兹多尔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工程师,母亲海伦娜生于帕尔切夫斯卡。他在圣彼得堡的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接受洗礼。他年幼时母亲去世,父亲再婚。他曾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的Gimnazjum(波兰语:学习古典语言的文法中学)就读。1904至1910年间,莱希涅夫斯基在德国、瑞士和俄罗斯的莱比锡、苏黎世、海德堡、圣彼得堡和慕尼黑学习哲学和数学,并聆听了汉斯·科尼利厄斯(Hans Cornelius)、莫里茨·盖格(Moritz Geiger)和亚历山大·普法恩德(Alexander Pfänder)的讲座。1910年,他作为博士生前往当时位于奥匈帝国的利沃夫大学,当时波兰最重要的哲学家弗朗茨·布伦塔诺的学生卡齐米日·特沃多夫斯基(Kazimierz Twardowski)在那里担任教授,并正在培养一批杰出的年轻哲学家。1912年,他以论文“对存在性命题分析的贡献”(Przyczynekdoanalizyzdańegzystencjalnyc)获得博士学位。这篇论文于前一年发表在波兰著名哲学杂志《哲学评论》(Przegląd Filozoficzny)上。在战争爆发前,莱希涅夫斯基曾在莫斯科的波兰学校教授数学。在此期间,他提出了后来被称为“整分论”的数学。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爆发后,莱希涅夫斯基离开俄国前往波兰。在1919-21年波兰—布尔什维克战争期间,他在扬·科瓦列夫斯基中校手下担任波兰总参谋部密码科的密码破译员,部分原因是他精通俄语,帮助波兰在俄国企图重新征服波兰的战争中幸存下来。1919年,他成为华沙大学数学基础教授(特聘副教授),这是为他特别设立的职位。从那时起直到他病逝,莱希涅夫斯基一直定期就逻辑和数学主题发表演讲,并建立了自己的逻辑体系。尽管他的逻辑学从未被广泛接受,甚至在波兰也是如此,但他与扬·卢卡谢维奇(Jan Łukasiewicz)被尊为华沙逻辑学派的共同创始人之一。莱希涅夫斯基唯一的博士生阿尔弗雷德·塔尔斯基(Alfred Tarski)(勒希涅夫斯基曾夸耀自己的博士生中100%都是天才)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在战时形成了世界上卓越的数理逻辑中心。1936年,莱希涅夫斯基被任命为正教授。他总是吸烟,后来患上甲状腺癌,于1939年5月13日去世,享年53岁。他的论文委托给了他的学生博莱斯瓦夫·索博辛斯基(Bolesław Sobociński),其中包括关于逻辑悖论和多值逻辑的未完成作品。所有这些论文都在1944年的华沙起义中被毁。
2.早期著作
莱希涅夫斯基的早期著作都是关于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主题的论文,涉及真理、指称和内涵、逻辑定律的地位以及罗素悖论等问题。在此期间,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安东·马蒂和埃德蒙·胡塞尔对他产生了主要影响:他本人将这些作品描述为语法性质的。虽然莱希涅夫斯基后来否定了自己的早期作品,但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他后来的兴趣、态度和工作方法的许多种子。从一开始,莱希涅夫斯基就执着而严谨地发展逻辑原则,包括本能地清晰而一致地标明使用与提及的区别,即区分语言中的谈话和关于语言的谈话。莱希涅夫斯基的早期著作主要是对他人著作的反应,无论是布伦塔诺和科尼利厄斯关于存在命题的著作,卢卡谢维奇关于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著作,特沃多夫斯基关于普遍性的著作,还是科塔宾斯基关于真理永恒性的著作。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