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莱希涅夫斯基如何理解量词“对于某些”(∃)和“对于所有”(∀)的问题,已经有很多论述。争论有三个方面:(1)如何解读量词;(2)如何理解量词;(3)如何理解量词的逻辑和哲学意义。产生争论的主要原因是,莱希涅夫斯基和莱希涅夫斯基派对量词的理解方式与奎因提出的正统理解方式之间存在差异。莱希涅夫斯基的学生莱耶夫斯基讲述了他从波兰移居英国后,惊讶地发现当地人(奎因式的)对量词的理解与他从小到大的理解大相径庭。与弗雷格和罗素一样,莱希涅夫斯基认为他的体系已经有了意义,不需要从外部嫁接语义学,因此没有为他的逻辑提出甚至设想语义学,这就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从历史上看,有趣的是,奎因对本体论承诺的关注及其与量化及其领域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他1933年访问华沙时与莱希涅夫斯基的讨论。奎因说,他和莱希涅夫斯基一直争论到深夜,究竟是像奎因所想的那样,使用高阶变量使莱希涅夫斯基致力于柏拉图对象,还是像莱希涅夫斯基所想的那样,使用高阶变量使莱希涅夫斯基不致力于柏拉图对象。显然,对于像莱希涅夫斯基这样的唯名论者来说,他所珍视的体系会使他陷入不想要的本体论承诺的想法是最令人反感的。
至于量词的读法,我们注意到,在莱希涅夫斯基的前符号著作中,他喜欢用“对于表达式x的某些意义”和“对于表达式x的每一个意义”这样的表达方式,这或许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他是如何理解量词的,但他后来更喜欢用不加修饰的“对于某些”和“对于所有”,并在后面加上相关变量。
量词的含义或解释是一个更微妙的问题。莱希涅夫斯基很可能认为,当一个领域可能是无限的时候,量词是一种符号上的需要,因为无限的分词和连词是不可能的。在原语学中,正如其计算变体所表明的那样,严格说来是不需要量词的,因为每个语义范畴,无论在层次结构中处于多高的位置,都只有有限多个可能的(扩展)值。但在本体论中,逻辑上并不要求个体的领域是有限的,因此量词是不可或缺的。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不能被赋予存在性承诺的解读,即“对于某些”意味着“存在”。原因在于,本体论中的量词法则和必然空词“Λ”的可定义性(对于“Λ”而言,“没有Λ存在”是真的)蕴含了量词命题“对于某些a而言,没有a存在”的真理性(参见莱希涅夫斯基的《逻辑学讲义》中的“莱希涅夫斯基本体论的定义和论题”T.127)。如果“对于某些”指的是“存在”,这就自相矛盾了。莱希涅夫斯基总是使用“特定量词”而不是“存在量词”。因此,问题在于如果不按标准方式理解量词,该如何理解。
奎因从他与莱希涅夫斯基的讨论中得出了一个观点,即量词在某种程度上是替代性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一个普遍量化的公式∀X...┌-X-┐允许对任何公式-C-进行推论,而这个公式是用适当类别的任何形式良好的表达式C代替受约束的变量X而得到的,同样,也允许对所有其他出现的受同一量词约束的变量进行推论。同样,从-C-可以推断出∃X...┌-X-┐,适用于合适类别的绑定变量。这些都是通常的量词规则,可以自由地适用于一个或多个变量的任何类别。因此,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普遍量化名义变量的定理,比如“∀a┌any a is an a┐”,我们就可以有效地推断出“any Λ is a Λ”,即使名称是空的。奎因认为,缺乏本体论承诺必然意味着量词的范围是表达式而不是事物。这对于莱希涅夫斯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将构成使用/提及的混淆,而且对于唯名论者来说,只有有限多个表达式是真的,而只有有限多个事物却是未知的,事实上可能是假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