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否定哲学里,我们力图寻求一种本原,而这种本原的现实性,我们决不可能通过一般存在的概念来认识;而在肯定哲学里,我们则要求这样一种本原,作为一种被严格指示的现实性,与我们已知的实在存在者相比,(相对于我们而言)具有优先性。这种与我们有关的实在存在是一种后验的存在,也就是说,一种我们不能从纯粹理性中先天地理解的存在,一种我们宁愿遇到的存在,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实在存在的存在者。从我们通常所说的事实的现实性来看,(通过对一切有关现象的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被严格指示的存在者,如“上帝”或“本原,一切现实性的创造者”,也属于现实性,因而与我们有一种实在的关系。
参考:
1. 我要感谢Marcela García(洛杉矶)和Nora Angleys(慕尼黑)将德语原版论文翻译成英语,并对论文的论点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评论。最后,是Kyla Bruff对整个手稿进行了仔细而准确的修改。
2. Saul Kripke在他的论文中创造了这个术语,论文题为 Naming and Necessit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0). 为了达到我的目的,我参考了Kripke最近的一篇论文,题为“Vacuous Names and Fictional Entities,” in his Philosophical Troubles: Collected Papers, vol. 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52-74. 在这篇论文中,Kripke挑战了这样一种说法(通常基于他自己关于严格指示词的概念),即一个所予的名字,即一个严格指示词,实际上指定了一个实存的个体。这一挑战的基础是Kripke所说的“假装原则”(p. 58)。也就是说,对于名字必须满足的任何条件,才能构成对实在个体的指称,人们可以简单地假装这些条件已经满足。因此,根据Kripke的观点,问题不在于怎么会有空名。“恰恰相反,一个人实际上必须有空名,因为给定任何参照理论——给定任何关于参照条件如何被满足的理论——,一个人肯定可以在这些条件事实上并没有满足时假装它们得到了满足”。 Kripke, “Vacuous Names,” 60.
3. 当然,这种说法可能是虚假的或空洞的,这种可能性不可消除。一个只有女儿的父母可能会给他们从未生下的儿子起名叫“Peter”,并说“我在和Peter玩”或“Peter在守门”之类的话。这些命题和古代科学家关于以太的命题是一样的,例如,“以太均匀地填满了星体之间的空间”等等。
4. 传统上,绝对者的哲学(就像我们在斯宾诺莎、黑格尔甚至早期谢林那里发现的那样)已经被概念化了,用来描述非绝对的实在性的概念已经包含了绝对者的概念。既然我们假定这些概念对于非绝对的实在性是有效的,那么我们就倾向于根据这些概念之间的在推论上必然的联系,假定我们可以把同样的实在性或实存的地位归于绝对者的概念。换言之,这些哲学在使用概念来描述非绝对的实在性时,似乎默认地引入了绝对者的概念。它们是膨胀了的概念的同义反复,仅仅通过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来描述实在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处于一种幻觉之中:这种哲学中的绝对者只是一种概念上的策略,以防止人们怀疑宗教所称的“上帝”可能不存在。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