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谢林接受了早期浪漫主义思想家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的观念。他在耶拿大学认识了二人,他们认为,想要理解无法作为知识的客体,只有艺术才是路径。我们必须经过在理论知识领域呈现给意识的这些东西,才能触及“无意识”。所以,哲学无法对自在的自然进行再现。显然,艺术品和其他物品一样是经验、表象的。但是,它要是仅仅作为规定性客体而存在着,那么,它也就不成为艺术品了。这是因为,艺术品还需要主体的自由判断,需要客体携带某种超出客体性的东西。尽管这种体系的存在要依靠于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转变,也就是用“无条件”的东西打破雅各比的“条件之链”,但是,谢林想要搞懂的是,为什么把现实当作“意识”和“无意识”的互动的产物才是最高的洞见。所以,主观者对客观者的再-现(re-presentation),不能从根本上把握现实。在先验观念论体系中,自然开始于无意识,而最终在艺术作品中成为有意识的哲学/科学知识:“在生产的层面,自我是有意识的;在产物的层面,自我是无意识的。”(SW I / 3,p.613)。我们不能用生产者的意图来理解产物,不然产物就成了“有条件的”客体,成了按照既定法则生产的东西。这样一来,它就缺少某种东西,能够让它从人造物蜕变成艺术品。所以,艺术是“哲学唯一永恒的器官(organ)和记录(document),它始终不断地记录着哲学无法从外部再现的事物”(ibid., p. 627)。就个别科学而言,它们只能遵循充足理由律,延续“条件之链”,而且靠客体在条件之链的位置来对客体进行规定。这样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在另一边,就艺术而言,因为光是解释组成客体的材料,解释客体在世界上的位置,这还不足以让客体成为艺术品,所以,艺术客体所展现的是,客体的可知条件(knowable conditions)所无法理解的东西。艺术可以展现我们无法说出的东西。艺术表明了不能说的话。在艺术出现的过程中,主客体的“绝对同一”就丧失了。既然“有意识的”思维是在这个出发点运作的,那么哲学就无法肯定地对绝对进行再现了。
虽然无论是别人,还是谢林自己,都对早期作品不甚满意,不过对于后来哲学关注的很多议题,这些作品还是很有说服力,给人启发的。《先验观念论体系》的模型令人印象深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光是因为创造了对黑格尔意义重大的“自我意识历程”概念。而且,对于主体以及我们在观念上不可及的动力这二者的关系,通过对费希特的超越,谢林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以后将会影响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等思想家。
3.同一哲学
虽然学者一般把谢林的“同一哲学”界定在1801年《对我的哲学体系的阐述》和1809年《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之间,但我们不妨说,同一哲学的规划体现在他整个哲学生涯中,不过是以不同方式。同一哲学之所以产生,是由于谢林坚信,我们必须把自我意识着的“我”视作结果,而不像费希特那样视作原初的行动。从而,“我”不能被视作整个体系的生成框架(generative matrix)。在这一点上,谢林离斯宾诺莎更近了。不过,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是阐述“我”和自然世界的联系问题。在阐述的同时,我们还不能延续康德的二元论,不能不解释客观自然产生主体性的方式。
在1804年在维尔茨堡写的《整个哲学特别是自然哲学的体系》,还有1804-1807年写的手稿里,谢林成熟期的同一哲学抛弃了真理的符合论,这是因为:
有差异的事物才能相符(agree),没有差异的事物就是同一个事物。因此,很显然,每种把真理解释成主客体相符(Übereinstimmung)的做法,彼此都是独立的。
(SW I/6, p. 138)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