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对于谢林来说,关键的一点是存在先于思想(因而先于思维主体)。我们必须区分存在本身与存在的特殊模式:思维是存在的一种模式,而非存在本身;存在不仅仅是本质的一种规定(W13,163)。因此,存在不是"思维思维自身(thinking thinking itself)",而是先于思维——"这一洞见就封存在自主的自我奠基的内在尝试的失败之中"。黑格尔主义的 "否定"思辨忘记了存在的本质是:去存在(to be),独立于任何概念化并先于任何概念化。其后果是,它忘记了自身的实存:
纯粹潜能或无限潜能(否定哲学的开端)是与思维相同的内容,因此,由于它不走向思维(因为它与思维相同),所以只能从思维中产生。另一方面,纯粹存在是与思维不相同的内容,事实上,它一开始就排斥思维......这一点之所以被忽视,就在于我们这个时代存在着巨大的误解。
存在论的差异——不可逾越和不可还原的差异——就这样在通常被认为是形而上学的顶点的东西中得到了阐述?"谢林思想在海德格尔看来可能是 "存在-神-学"和 "对存在的知性征服"的最高标志;但是,正如弗兰克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哲学的主体体验到自身并不是其自身存在的基础......",这种情况在现代从未像在谢林哲学中那样得到更清晰的阐述。对这位思想家来说,"自我意识从一开始就将自己呈现为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只有在摆脱关系游戏的基础同一性的前提下才会出现,因为存在现在被视为反思的极限",而 "追求这一结果并不会导致唯心主义的完成,而是会导致唯心主义的废除"。理性自我毁灭,它证明了自身的不足:"理性展开了自我决定的内在结构,但却永远无法深入到自我的最初存在的背后,而这正是话语思想最终表明自身的基础是前话语的、前概念的现实"。思想以一种更 "根本"的存在为前提。
尽管如此,谢林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他坚持思维的前概念基础(尽管这对于从观念论继承下来的多种形式的有限性哲学至关重要)。谢林更进一步:他认为对存在论基础的认识是一种理念——尽管是一种颠倒的理念(die umgekehrte idee)(W13,162) ——因而是一种停留在概念层面的认识。(也就是说,谢林的观点并不仅仅是为了论证存在作为思想之前提的存在论优先性;他也在敦促反对对概念的优先性进行纯粹的概念批判)。只有超越理性的 "绽-出的"飞跃才能将我们提升到绝对的在先者(Prius),即一切(潜能与现实)的源泉,即 "超存在者"(Überseiendes)。我,主体,"不能止步于思想中的东西"(W11,569)。纯粹的 "那个(That-ness)",纯粹的积极的实存,只有通过理性 "超越自身",成为 "绽出",才能达到;除了对纯粹的 "那个"的思考之外,单纯的存在概念永远无法达到任何其他东西。理性达到了 "它必须摒弃沉思生活的地步"(W11,566),也就是概念化终结、纯粹的敬畏取而代之的地步(W10,230)。因此,对黑格尔关于 "思想 "的夸张主张的批判不仅仅是一场学术争论,而是关于一种 "精神 "的承诺。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