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黑泛神论,正如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爱留根纳、邓斯-司各脱和库萨的作品,在其思想中涉及两个主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从对立面之偶合(coincidence)(库萨)到矛盾之共存(斯宾诺莎)。生命和内在性从以复杂化、阐释之过程为中介的分离以及矛盾共存,转变为生命同内在性在单一矛盾中的真正共存(不断创造,完全现实,根本上是动态的和先天的完全分布)。在这里,我们进一步远离了综合(synthesis)之当务、迫切,要么是神秘的升华(库萨的 "绝对最高"),要么是模态的振荡(复杂性与阐释[explicatio],属性、模式之表达)。这种矛盾之共存不仅有悖于对立面之高级综合,而且也有悖于奥古斯丁的无限神性概念(即通过去除 "此"之限定词而积极得出的神性)。矛盾之共存——这只是在库萨那里有所暗示,而在斯宾诺莎那里得到了正式的发展——并不是关于解决、决定(resolution),甚至也不是关于张力。相反,它是关于对生命的思考如何包含对矛盾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如何可能要求对矛盾本身的肯定。
暗黑泛神论中还有第二个过渡,即从包含万物("一 "即 "全")到万物虚无之内在性(the immanence of all things and nothing)("全 "即 "虚无")。一旦人们认为矛盾是共存的,那么也就必须肯定矛盾本身。这就需要改变泛神论或一元论的思维方式。传统的一元论本体论认定一个 "一 ",其同 "全”是内在地等同的("一个物质代表所有属性",一个单一的 "生命 "贯穿所有物质-能量秩序),但这样做也会从内部瓦解内在性,将内在性之原则与其所内在于的分离开来。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是德勒兹对新柏拉图主义的调和性内在性的批判——尽管这一论点也可以很轻易地适用于德勒兹自己的内在性本体论。从 "一 "与 "全 "的二元对立转向 "全"与 "无"的内向转换(introconversion)("全"↔"无"),也就是从 "在""全"中无处不在的 "一",转向了已然内在的 "全",其内在性意味着它亦即 "无"。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并不意味着神性之丰饶,而是意味着神/自然既是 "全"又是 "无";就此乃一种一元论而言,它或许是一种减法一元论。使丰饶成为可能的,恰是虚无。
最后,让我们列举几个关于暗黑泛神论的命题。这些命题与其说是对前列概述之问题的解决,不如说是关于,任何生命本体论,其于多大程度上同样意味着其绝对(尽管是最高级的)否定之概念的问题,即生命成为虚无。这些命题也可以被解读为方法论层面的注解,是对在许多方面已经同我们的现状无可挽回地相去甚远的文本,加以解读的方法:
上帝/存在于其自身,而这个上帝/存在本身是不可接近的。这源于我们在 "最高生命 "一章中提出的命题。神性本身是人类所无法理解的(参见伪狄奥尼修斯、爱留格纳和库萨)。因此,上帝/存在是歧义的,或者说是"歧义的非存在(equivocal inexistence)",上帝/存在因此是不可接近的,或者说是 "神性不可接近(divine inaccessible)"。
上帝/存在本身也是如此。上帝/存在不仅存在于自身,也存在于他者。 神性也是对自身的否定(参见爱里欧根纳、邓斯-司各脱)。因此,上帝/存在是单义的,或者说是 "单义造物(univocal creature)",上帝/存在也是内在的,或者说是一种纯粹的或病态的内在性。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