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形而上学家不一定接受康德的做法,因为他可能不接受康德设定这一难题的术语。因为康德的做法依赖于这一假定:当我们因为无法设想“命题的否定”而接受这一命题时,出现了某种特殊的困难,即我们从思维的局限转向了世界的局限。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做法假定,在形而上学思维中,我们描绘的是可设想的事物的局限,而不是被设想的事物本身。但是,除非我们证明构思事物的方式比康德所允许的更多,否则,我们必须接受康德的限制。康德的做法面临着两难选择:一种选择是,正是因为可设想的事物的局限,我们才发现某些存在方式是不可思的。康德说服我们,这种情况实际上是由我们的某些事实决定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模态主张(modal claim)而不是抛弃它?另一种选择是,康德说服我们坚持模态主张,证明以其他方式设想事物是普遍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每个人的电脑都必须以同样的方式思考,没有其他设想方式,那么,这不正证明了事物不可能有其他存在方式,从而证明了实在论,而不是反实在论?正因为如此,黑格尔说,“研究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的逻辑学,与“表达事物的本质性”的形而上学“合流了”(Hegel1991:56)。
因此,我们发现,我们有理由质疑皮平对黑格尔观念论的解读。黑格尔的文本说明,他没有被康德的论证驱使,没有接受形而上学的反实在论转向,而且他可以合理地反驳康德的论证。接下来,我们讨论黑格尔观念论的另一种理解。
二、黑格尔作为精神主义观念论者
上文说过,皮平对黑格尔观念论的论述,部分是对其他解读的回应。这些解读认为黑格尔是“精神一元论者”,“认为有限的对象不是真的实存的(只有绝对理念才实存着),认为这个一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主体,或是精神的”(Pippin1989:4)。在皮平等人看来,这种观念论回到了“超越的形而上学”,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超越的原因或根据。因此,皮平认为,我们不能把这种立场归于黑格尔。
对于这种指责的一种回应是,认为黑格尔的立场是康德立场的自然延伸,主张这种解读(类似皮平的解读)建立在黑格尔的康德遗产之上,但是它更接近精神主义或贝克莱式的观念论,而不是反实在论。因此,根据这些解读,康德认为经验世界(空间和时间中的一切)都依赖于心灵,所以我们所知的世界只是表象。但是,康德在“物自体”和“本体界”概念中,保留了实在论的残余。有些学者认为,黑格尔拒绝了康德的这种实在论,认为它是不融贯的,从而把康德的精神主义观念论彻底化了,提出了绝对心灵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全部现实都“涵括在”超个体的主体的经验中。按照这种解读,黑格尔之所以是观念论者,是因为他认为世界依赖于精神,把康德的“主观”观念论变成绝对观念论(Solomon1988;Singer 1983;Walsh 1983)。
但是,这种路径的一个困难是,为了主张黑格尔观念论是康德观念论的眼神,必须对康德观念论做出精神主义的解读,并且忽视康德对表象和物自体的区分的复杂性,忽视康德对经验实在论和先验观念论的区分。因此,如果他们认为黑格尔观念论来自贝克莱式观念论,那么,很多学者认为这种立场是基于对康德主义的误解,我们不应该认真对待这一立场(Collins1999:25)。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