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上下文,对于理解黑格尔观念论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体现在《小逻辑》的类似论述中。他在《小逻辑》中讨论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时,再次提出“每一真正哲学都是观念论”(Hegel1991:152)的惊人主张。黑格尔说,“有限性最初即包含在实在性的范畴里”,但是,后来我们明白,有限性不仅仅是自相关的,而且包含了“他物”,这个他物就是无限性。无限性在“自为存在”的关系中,与有限性关联起来。在“自为存在”关系中,一方“扬弃”了另一方:
在自为存在里,已经渗入了观念性这一范畴。定在最初只有按照它的存在或肯定性去理解,才具有实在性。所以有限性最初即傲寒在实在性的范畴里。但有限事物的真理毋宁说是其观念性……这种认为有限事物具有观念性的看法,是哲学上的主要原则。因此每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观念论。但最要紧的是,不要把那些本身性质为特殊或有限之物当作无限。(Hegel1991:152)
虽然黑格尔的立场和术语有些复杂,但是,他的基本观点是直截了当的:无限性不能作为外部的事物“超越”有限性,这样做会限制无限性,让无限性变成有限性。无限性必须以某种方式纳入有限性,从而有限性不再是单纯的“定在”,而是与“他物”有关。同时,有限性保持与他物的差异,保持了有限性。这样一来,一方与另一方的区别就被“扬弃”了(Hegel1991:154)。这样看来,黑格尔认为“有限事物具有观念性”,不是说(像整体主义解读所说的)有限物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互相依赖,而是说有限物与无限物处于一种复杂的辩证关系中。
乍看起来,这对我们的担忧没什么帮助。黑格尔观念论威胁着个体的地位,不像康德那样“把世界置身事外”。我们似乎被迫从整体主义转向了一元论。整体主义至少在原则上允许保留个体的地位(虽然黑格尔的整体主义似乎不允许),而一元论在原则上都不允许。虽然整体主义强调有限物的相互依赖,但在它的温和形式下,它依然尊重有限物的个体性,因为部分可以是个体。而一元论否认有限物的个体性,认为有限物只是统一的实体、根据、深层现实的“偶然”、“变动”、“表象”。就好像一张纸有很多褶皱,一张脸有很多表情。纸和脸是个体,而褶皱和表情是“变动”,缺乏连续性和同一性(“你今天的笑容和昨天的笑容是否相同”这个问题是无意义的,“你的手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移植的”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虽然一元论也有哲学上的辩护者,但是,比起温和的整体主义,它更多地修正了我们的常识本体论,所以让黑格尔观念论更成问题。
于是,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黑格尔观念论的主张是,有限性和无限性处于辩证关系中,那么,这会不会导致一种一元论解读?事实上,我认为不会。否则,我们就忽视了黑格尔思想的复杂性。黑格尔在《大逻辑》的后面部分证明,“实体”、“偶然性”、“根据”、“实存”这些范畴,在它们描绘的形而上学图景中可能会产生误导。这种误导恰恰是一元论解读的情况。一元论解读认为,无限性本身一定是自足的个体或实体,它不可能是一群个体中的一个,所以有限实存的个体性就丧失了。与此相反,黑格尔更喜欢的模式是,把有限实存视为无限性的化身,但不是以剥夺有限实存的个体性的方式——泰列士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但水实存于个体事物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都是如此。因此,在黑格尔卡看来,导致一元论的那种无限性/无限性关系的图景,是基于一种简化的模式,我们不应该接受这种模式。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