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么把这个句子写成逻辑表达式呢?需要处理的是“不”,“not”这个单词。但是我们不改变谓语“存在”的形态。而改变整个句子的真值。即把否定移到整个句子前面来。~(∃x) (Kx & ((y) (Ky → y = x) & Ex))。其中E代表的是存在。那么我们就看不到任何地方否定了某些东西的存在。对于句子来说,否定的不是x的存在,而是其他的量词。即对“至少”,“至多”的否定。
这一改变使得not的位置变为第二位置。not否定的是量词,量词在not的覆盖范围内。而第一位置,not否定的是变量x,not在量词的覆盖范围内。因而通过这种方法,就能够让not不再否定变量x。
对弗雷格同一性问题的解决:
假设S7:写《朝花夕拾》的人是鲁迅。
那么命题将会被分解为:
(1)至少存在一个人写了《朝》(2)至多存在……
(3)写了《朝》的人是鲁迅。
那么很显然(1)是个偶然命题,因为不一定有人会写《朝花夕拾》,甚至没有人会写朝花夕拾。而鲁迅是一个专名,它不是一个偶然的命题。因而两个指称一样的词显然意义是不一样的。可以说,这样的句子甚至不是一个同一性命题。
在替代性问题中,这个问题也变得十分简单。
假设S8:“小明相信《朝花夕拾》的作者是一个有思想的作者”。
但是实际上小明不知道鲁迅是周树人,并且认为周树人是写色情小说的并且写了一本书叫做《采花大盗》。
这时候,两个替代性命题可以被拆解如下:
第一个替代性命题:
“小明相信(1)至少有一个人写了《朝花夕拾》(2)至多有一个人写了《朝花夕拾》(3)写了《朝花夕拾》的人是有思想的作家。”
第二个替代性命题:
“小明相信(1)至少有一个人写了《采花大盗》(2)至多有一个人写了《采花大盗》(3)写了《采花大盗》是有思想的作家。”
在这里,小明的信念已经改变了,首先要判断的是小明到底相不相信至少有一个人写了《采花大盗》,而在小明的心中,周树人和鲁迅是不同的。因而周树人(色情作家)和鲁迅(有思想的作者)是不能够替换的。
这四个谜题的解答让所有的单称命题都可以用描述语的逻辑形式来表达。这使得原本单称命题指称世界上某物的性质消失了。因而描述语迫切需要一个理论来指称外部世界。描述语和它的指称之间的联系看起来要比转名和它的指称之间的联系弱的多。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期实证主义和戴维德森的真值理论中,命题和事实之间的关系替代了单称词项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弗雷格的专名理论
罗素提出的描述语理论确实解决了指称理论的诸多问题。但是由于描述语不是单称词项,也就不能指称外部世界。因而仍然把某些专名看成是单称词项是一个出路。不过,和描述语一样,单称词项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上述的四个难题。弗雷格给出了一种答案,即词项的指称是其“意义(sense)”而非外部对象。但是对意义的解释又过少。
罗素的理论应用到专名上,确实能解决这样的难题。但是很难说专名和它的描述是语义上同等的。例如,我们很难找到和一个专名同样的描述语。或者说,罗素的描述理论确实在解释描述语的时候起到了作用。但是在解释其他单称词项的时候,例如专名的时候,就会遭受很多反驳。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