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任意词项放到两个空格中,如果“___或许不是(might not have been) ___”结果为假,那么这个词项就是严格的;如果不为假,那么这个词项就不是严格的。
当然, “尼克松”这个词也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来使用;尼克松也许不一定叫“尼克松”。在一些可能世界中,尼克松不叫“尼克松”。我们不否认这一明显的事实。我们的观点是,当我们使用“尼克松”一词,用了它约定俗成的意义,来讨论一些可能世界或可设想的场景时,我们总是在讨论相同的人,也就是尼克松,那个现实中被称为“尼克松”的男人。
在本节中,克里普克的观点可以被总结如下:
(a) 真正的专名是严格指示词(但反过来并不为真,比如(5))。 (b) 真正的专名直接指称。 (c) 直接指称的词项是严格指示词,但并非所有严格指示词都直接指称(比如(5))。
• 锚定指称:因果链
如果描述论为假,那么怎样的指称理论为真呢?如果你能在无法用某个摹状词挑出海顿的情况下,用“约瑟夫·海顿”来指称这个人,你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克里普克的解释非常简单,从常识来看也没啥问题,以至于会让人们奇怪为何花了这么久才有人想到它。就我们想象中的例子而言,当你在使用“海顿”时,你内隐的意图是这个样子:“我用‘海顿’这个名字意指的是他们用这个名字所意指的东西”,而“海顿”这个名字正是从“他们”——朋友、书本杂志的作者、网络、广播或电视中的人等等——嘴里进入到你的耳中的。方便起见,我们把这些人表示为一个人,A。那么,A用这个名字又意指了谁呢?呃,A也是从别人那儿听说这个名字的,比如说B口中;他还会想:“我用‘海顿’这个名字意指的是他们用这个名字所意指的东西”。那么B用这个名字又意指了谁呢?他还是从别人,比如C那儿听到的。而C又从D那儿听到,D又从E那儿听到,如此这般。这就有一条使用这个名字的人所组成的历史链(historical chain),能从你使用这个名字开始,在时间上追溯到……哪儿来着?好吧,我们最终会得到现实中跟海顿见过面而了解他的人。他们会被介绍给这个男人或男孩儿,被告知“这位就是约瑟夫·海顿”。而第一个使用这个名字的人,(大概)会是他的父母:他们站在咯咯笑的婴儿身边说道:“我们就给他起名叫约瑟夫吧。”又因为习俗而让他跟父亲一样姓了海顿。这一过程就是一次命名仪式。从那一刻起,父母就用这个名字来指称这个男孩;从他父母那儿获知这个名字的人也答应用它来指称他父母用它指称的那个男孩;链条便由此展开。有时我们也会用经济学术语来说明这个理论:父母在使用名字这一实践中是生产者,而在这之后使用这个名字的人则是消费者。
这一理论的优势在于,它说明了为何在即便你不知道另有别人也叫“约瑟夫·海顿”时,你还是能够指称那位作曲家,而不是那个别人。因为你指称的人依赖于你意在连接的交流链,尽管这一意图或许并不明显。
• 锚定指称:摹状词
但我们真的可以不再使用摹状词了吗?难道“他们用N指称的那个人”不是个摹状词吗?确实,但它并没有给出名字N的意义。反驳描述论的论证依然有效:用“约瑟夫·海顿”这个名字来谈论关于海顿的事情,不过是件偶然的事实。
因此,依然假设你是从A那里获知这个名字的,来看下面的句子:
(10) 约瑟夫·海顿 =那个 A用“约瑟夫·海顿”所指称的人。(Josef Haydn = the person A refers to by means of ‘Josef Haydn’. )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