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图4.1 亲和
注意:因为没有↗↘虚线,用箭头与上下⇡ ⇣代替!
其中,虚线表示亲知。
之后,B对这一组合形成了某种态度:B做出判断Rab(由实线表示)(图4.2).
a
↗
B → R
↘
b
图4.2 判断
判断Rab是一个判断者B与a、b和R之间的四元关系。判断本身是一个事实。若存在一个与B无关的事实,即事实Rab,则判断为真。若没有这样一个事实,则判断为伪。真是事实之间的一个客观对应关系——确切地说是心理状态与现实之间,而非命题与现实之间。
该理论事实上要更为复杂,但我们概览其主旨已经足够。罗素希望将命题解释为一种特殊的心理事实,而真与伪解释成这些心理事实的特质。
• 《逻辑哲学论》
《逻》一书中有很多,很多部分都无比迷人,但我们不会在此详细介绍。我们想要大致把握的是其中关于命题的“图像说”理论,并抓住其中一些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们——具体来说是逻辑实证主义者和逻辑经验主义者们——的主要特点。
1912年,维特根斯坦22岁时,他在一封给罗素的信中写道:
如果我作出判断aRb,我想要一个无需任何进一步假设就可以告知我aRb或~aRb的判断理论,您的理论并不满足这种情形。
(维特根斯坦采用罗素的方式,把“Rab”写成“aRb”,把“非aRb”写作“~aRb”)。他想要的判断理论可以由以下推理展示:
1 B作出判断aRb。
因此
2 aRb是一个命题
因此
3 aRb或~aRb
罗素的理论无法解释的是从第一步到第二步。
问题在于,一种把亲知关系视为基础的判断理论,正如罗素的理论,似乎对可亲知的实体没有加以限定。我可以感知、亲知the table(桌子)。对the penholder(笔筒)亦是如此。对the book(书)亦是如此。我可以亲知所有这三样事物,甚至同时亲知这三样事物。但又是什么阻止了我对它们采取判断态度,阻止我判断the table penholder the book(桌子笔筒了书)呢?
简单地说,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就多重关系理论而言,判断的对象不一定能以正确的方式凝聚起来。正如我们不得不说的,这可能不是一个命题,而是无意义的。但命题或想法,若不是别的,正是判断的内容成分。这是不容置疑的。仅仅回应说table penholder the book(桌子笔筒了书)不可能为真,即其不可能是事实,是不够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个不可能为真的命题也许可以为真,而是在于可能存在这样一个判断这件事本身。
图像说(The picture theory)。为了提供一个图像说的粗略描述,我只走马观花地略谈维特根斯坦的术语。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