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那些被赋予了命题态度的句子,就可能会呈现出替换(substitutivity)原则的明显失效,比如:
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威弗利》的作者
(George wondered whether Scott = the author of Waverley)。
乔治想知道司各特是不是司各特(George wondered whether Scott = Scott)。
根据伯特兰·罗素提出的这个例子,摄政王乔治,即后来的乔治四世国王,确实想知道是不是诗人司各特写了这部著名的苏格兰小说(实际上确实是司各特写的);但他当然不会怀疑司各特到底是不是司各特。
与之相似,下面两个句子的真值也可以不同:
乔治相信金星是颗行星(George believes that Venus is a planet)。
乔治相信晚星是颗行星(George believes that the Evening Star is a planet)。
但罗素并不接受弗雷格对涵义与指称的区分。他认为,有一种更经济的方式来解决存在性和同一性问题。罗素接受了素朴语义学的主要原则,即从本质上讲,意义就是指称;但他找到了别的方式来绕开我们要假设涵义的明显需求。
• 限定摹状词理论
我们可以区分简单单称词项和复杂单称词项。简单单称词项就是专名,比如‘巴黎’、‘米开朗基罗’等等。不过它,比如‘巴黎’、‘米开朗基罗’等等。不过它也包括如‘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这样,由一个以上词语组成的名称;我们会忽略这个复杂情况,把所有专名都看作简单单称词项)。复杂单称词项则包括如下的例子:
法国的那个首都 (the capital of France)
亚历山大的父亲 (Alexander’s father)
最聪明的那个人类 (the most intelligent human being)
这些复杂单称词项的重要特征是,它们都能改写为‘那个F (the F)’的形式。其中,F是某个谓词。比如说,单称词项 ‘Alexander’s father’也能写成‘亚历山大的那个父亲(The father of Alexander)’的形式。[2]
形如‘那个F(the F)’的单称词项就是罗素所称的限定摹状词(definite description)。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就是冠词‘the’的理论。【译者注:限定摹状词在英语中可以直接通过‘the + 谓词’的形式表达,用以表述某个单一事物。中文里没有冠词,似乎只有在表述‘最…’时能完全与这种用法的一部分相对应。译者以为,比较相近的中文表达是如上所示的‘那个…’形式。这当然会有与指示代词‘这(this)’、‘那(that)’相混淆的危险,而指示代词在句子意义中的作用,将会是后面一些章节重点介绍的内容。取舍之下,暂时将与罗素相关的部分作此处理,之后介绍指示代词时再做区分。】根据我们之前说过的关于单称词项的一般情况,在我们从句子中去掉单称词项时,剩下的就是谓词。因此,任何包含限定摹状词的句子,都能被理解为具有以下形式:
(1) 那个 F 是 G(The F is G )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