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t从句原则(Principle of that-clauses):在陈述句S前加 ‘that’将使之成为一个单称词项,其指称对象为S的涵义。
也就是说,(19)所表明的是,萨利与一个特定命题(用弗雷格的话叫特定思想)形成了特定联系。具体而言,她与‘金星是颗行星’这一命题形成了相信的关系。在第一层解析中,句子分解成了一个单称词项代表萨利,一个二元谓词“α相信β”和一个单称词项代表‘金星是颗行星’这一命题。它和“萨利亲了乔恩”格式一致。这正是我们所预料的,符合我们之前对命题态度的定性:信念是信者和命题间的特定关系。该定律在其他命题上也可适用(恐惧,希望等等)。
还有一个切入点,那就是(19)为真而(20)为假的例子属于替换原则的反例。[3]一门拥有类似于句子运算符(sentence-operator) “that ____”结构的语言也因此不是外延的。它是非外延的:that从句的指称对象不依赖于that之后的句子所填入的指称对象——真值——而是依赖于句子所填入的涵义。(19)和(20)中的“金星”和“长庚星”并不指称金星;就如同哲学家们时常说的,that从句创造了非外延的语境(context)。
但是,替换原则的一种近似依旧可以成立,只要我们将上述原则中第一次出现的“指称对象”一词换成“涵义”。假定“大”和“巨”是同义的(表达同一涵义)。那么,当且仅当“萨利相信金星是大的”为真时,“萨利相信金星是巨的”为真。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