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金星是颗行星”的指称对象是一个真值,但(22) “‘金星是颗行星’”的指称对象是“金星是颗行星”的涵义。句子的涵义成为了相关that从句的指称对象;弗雷格也把句子的涵义叫做句子的间接指称对象 (indirect referent)。(22)的涵义又是什么?它不可能和(21)的一样——因为涵义决定指称,而两句拥有不一样的指称对象。弗雷格把(22)的涵义称为(21)的间接涵义。这是一种更高阶,或者说第二级的,涵义。而这也能够解释(19)和(20)之间涵义的不同,还有它们在指称和真值上可能有的差异。
我们会在第8章再回到这个话题。
• 涵义的客观性
指称词项的涵义既是词项指称的决定规则,又是指称(如果有的话)的呈现模式(mode of presentation)。在“论涵义与指称”极为明晰的一段中,弗雷格写道:
下述类比可能有助于厘清这些关系。某人通过一架望远镜观察月亮。我把月亮本身比作指称;它是观察行为的客体,以望远镜内部物镜所投射的实像和观察者视网膜上成的像为中介。我将前者比作涵义,后者则更像人脑中的想法或经验。望远镜内的光学图像虽说只有一面,而且依赖于观察的视点;它却依旧是客观的,因为它可被多个观测者所观测……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有的视网膜成像。
(“论涵义与指称”,弗雷格1997,p.155;译文有轻微改动)
在“思想:一种逻辑研究”中,弗雷格再度强调了涵义——他称之为思想,我们称之为命题——并不是心理的、经验的或精神上的东西,跟人们脑中想法之类的东西不是一路的。我们认为,命题是一种可以被认定为真或假的东西。它是句子的客观意义,也是命题态度(信念,愿望等)的客体或内容。据弗雷格所言,从下述考量上看,命题不可能是精神或心理实体。
那,什么是心理实体,或者说,什么是洛克及其他早期哲学家所说的观念呢?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在想象某事或我们做梦时的那种心理图景(mental image)。就和许多哲学家指出的一样,这样一个东西是私密的。假设我正在想象我的祖母(已故),我在自己的脑中就有了一幅生动的心理图景。看上去,将这幅图景的模样向你描述,以使你自己产生一个大略类似的图景是很有可能的,但你无法感知到我的心理图景。你在原则上无法去验证你的图景是否与我相似。只有我可以感知或体验到自己的心理图景:它是私密的。你的也同理。心理图景,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心理实体,存于心灵之中,就此而言它们是心理的。它们的实用价值(cash value))似乎就在于私密性,必定只能通向它们所在的心灵。
现在考虑这个假说:句子的意义是一个心理实体——洛克称其为一个观念,我们则可能算是更细致地称其为心理图景。我说:“博洛尼亚在佛罗伦萨北边。”我要表达的意思仅对我开放,在我的脑中守口如瓶。那你是怎么理解我的?你怎能抓住我要表达的意思?噢,你听见了一些词,在你脑中引发了某种心理图景。但你怎么知道你那份图景与我的那份之间有任何一点关系?你凭什么断定它与我的相似?你可能会尝试去描述你的心理图景,询问我它是否相像。但这只是带来更多词:你把一份心理图景附上去,再由词在我脑中引发新的图景。我们如何搞清楚这些心理图景是真的相类似的?很明显,没办法:我们可以永远持续这个游戏,永远也没能多踏出一步。弗雷格认为,以这种模型构建的语言完全无法接近相互理解;言语顶多会由心理状态引起,但完全没法恰当表达意义。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