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先行于其自身的存在,它总是走在自己前面,趋向其所期待的未来。人以外的一切存在者都是其所是的东西,是已被规定了的现实,而此在则总是其所尚不是而将是的存在,它总是不断筹划、选择和超越自己。此在作为在世的存在虽处于某种被抛状态,但它总是有情绪。正是情绪使他可以而且必须不断地对自己的在世方式加以筹划和选择。此在在世必然展现为能够在世。“此在不是一种仿佛能作这事那事为其附加成分的现成的东西,此在原本就是可能之存在。此在总是它所能成为的东西,总是按照它的可能性来存在。”而此在的能在就是其将在,即先行于其本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曾从不同角度谈论人的自由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把自由看做是人对其可能性的选择,这种可能性不以任何外在条件为转移,也非出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人作为此在的原始特性。这也意味着自由是此在的先天特性,人注定了是自由的,注定了必需自由选择。
人之作为可能性存在,人的筹划、选择蕴含着人可以超越现有存在形态,既可以获得其本身、成为其本真的存在,又可失去其本身、成为非本真的存在。既然人的存在总是在世的存在,因此这种在世既可以是本真地在世,也可以是非本真地在世。
2.人的沉沦和异化
海德格尔认为作为此在的在世的基本结构的烦本来是为着此在的存在而烦,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把此在当做与其他存在者类似的存在者。以致此在失去了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再独立自主地存在,而受到其他存在者(自然环境)和他人(社会环境)的约束,甚至被后者所吞没。这样此在就成了非本真的存在。
在非本真存在的方式下,此在与他人共在,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被置于与他人相同的地位,甚至可以被任何他人所替换。这种他人不是作为有独特个性的、确定的他人,不是抽象的人或人本身,也不是某些人或一切人的总和,而是某种中性的、平均化的、无人称的、不确定的人(可以是这人或那人)。海德格尔称之为“常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指的正是处于常人状态下的存在。
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常人状态时人的存在方式的支配所引起的人的平均化的结果。尽管个人要求上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但处于常人的平均状态使他们变得平庸、刻板、消极无为。使他们既失去了独立性和自由,又取消了所应承担的责任。因为一切信念和行动将以这种平均化倾向所造成的“公共意见”和“公共舆论”为依据。对信念和行动的选择以及由此应承担的责任也都归属后者的范围。个人毋需、也不可能对任何事态作岀自己的判断;毋需、也不可能为自己的行动作出选择。这样的个人自然失去了其本其存在。海德格尔称这种状况为此在的沉沦。
沉沦的特性之一是异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动荡不安,为了求得安宁,人们逃避到常人之中。似乎常人的生活是完满的、真实的生活,似乎在此一切处于最好的安排中。他们实际上成了常人的牺牲品,不再感到需要去追问此在的本真的存在。人们越是投人到常人之中,就越远离自己的本真的存在,这意味着作为此在的本真的人的异化。因此,所谓异化状态就是此在在沉沦中离开了自己的本真的存在,或其本真的存在被遮蔽起来的状态。
虽然沉沦和异化偏离了此在的本真的存在,但并未超越此在的本真的存在的范围,也并非此在在道德上的堕落,而毋宁说是此在的存在的特殊形态。沉沦不是此在的偶然属性,而是源出于此在的内在的先天结构。因为此在的存在必是在世的存在,而在世必然要与其他存在者、他人打交道,即必然处于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必然受到体现常人的统治的社会政治制度、社会舆论、法令法规、文化传统、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等等的约束。人们不能不生活于日常生活中,而日常生活意味着此在的沉沦和异化。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