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就是关于范畴定义的第一部分,即应用准则 (criterion of application)。第二部分是同一性准则 (criterion of identity)——我已经提到了蒯因的格言,但真正将同一性概念的范畴依赖性问题凸显出来的是吉奇 (Geach),他在1962年的《指称与一般性》(Reference and Generality) 以及1967年的一篇名为「同一性」(Identity) 的文章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在《指称与一般性》中,吉奇说,
我认为,如果我们不添加或理解某个一般性术语——『同一个F 』,就判断事物是否『相同』,或者一个事物是否保持『相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据以判断同一性是否成立的那个东西,我称之为同一性准则。
吉奇的观点是,我们不应该只是说α 与 b 相同,而是要说, α 与 b 是相同的 F ,这样同一性陈述才有意义。在1967年的后一篇文章「同一性」中,他用以下方式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我主张同一性是相对的。当一个人说「x 与 y 是同一的」,我认为,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表达;它是「 x 与 y 是相同的 A 」的简称,其中「 A 」代表从话语的语境中理解的某个可数名词,
在这段引文的第一句话中,吉奇说他正在为同一性是相对的这一论点辩护,因此这种同一性概念被称为相对同一性 (relative identity):它是相对于范畴或种类而言的,因此也经常被称为种类同一性 (sortal identity)。
现在,当你开始研究这个想法时——同一性概念必须属于范畴定义的这一洞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首次在达米特的弗雷格著作中遇到的——人们当然会怀疑,如果这个概念如此基本,那么它是否实际上在更早的时期就已经存在?我认为在现代逻辑中找不到这一点,原因就是我刚才给出的,即弗雷格有他的所有对象的万能 (universal) 类型和其上的同一性关系,这是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如果你仔细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你会发现同一性的范畴相对性在那里已经被阐述了。这也是在∆卷中,但现在的段落是在1018a35-39,
一和存在有各种意义,
也就是说,取决于范畴。存在我已经讨论过了,「一」也是一样的:如果你问「一」是什么意思,反问就是,「一个什么?」一个苹果,一个橙子或任何东西——它总是一个什么东西。所以亚里士多德说,
既然一和存在有各种意义,所有其他与一和存在相关的术语必须随之变化其意义,因此相同、
就是这里
相异和相反也必须如此变化,并且必须根据每一个范畴有一个单独的意义。
所以他本人在这里使用了「范畴」这个词。在洛克的《人类理解论》第二卷(观念篇)第27章第7节中,你也可以找到同一性概念的这种范畴相对性——这一章讨论的是同一性和差异性——洛克说
因此,不是实体的统一性包含了所有种类的同一性,或者在每种情况下都能确定同一性:但要正确地理解和判断它,
指同一性
我们必须考虑它所适用的词所代表的观念:如果人格、人和实体是代表三种不同观念的三个名称,那么作为同一实体、同一个人和同一人格是三回事;因为属于那个名称的观念是什么,同一性就必须是什么。
这里唯一的区别是,洛克使用「观念」(idea) 一词,而不是「范畴」。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