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而第二个条件中,是一个叫做Q的关于m和n —— 按照我们的约定,m和n两个小写字母表示的是两个哥德尔数 —— 的陈述。这种陈述是什么含义呢?我们这样来定义它:把m翻译成逻辑表达,它是一个关于某个哥德尔数x的陈述,比如说M(x)。这时候我们把m这个哥德尔数代入x,得到M(m),这个M(m)的哥德尔数就是n。简言之,Q的含义就是,把哥德尔数m代入m表达的逻辑命题M中得到的是一个由哥德尔数n所代表的逻辑命题。
好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些关于符号逻辑和形式语言的基本知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来构造那个“说谎者悖论”了。
现在,我们来看最初的那个逻辑命题P:
P≡(∃n) (~T(n))&(Q(m,n))
它自己也有一个哥德尔数 —— 按照哥德尔的规则,每一个逻辑命题都可以编码成唯一一个哥德尔数。我们这里不会去用具体的规则去构造这个数字,它将会是一个无比巨大的自然数。我们现在只是假设说,这个哥德尔数为p。我们现在把p代入到上述命题中的m中去,于是我们就得到了:
P'≡(∃n) (~T(n))&(Q(p,n))
那么,这个P’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首先,我们假设这个命题是真的。那么,它说的无非就是,存在这这么一个n,它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 “n所代表的逻辑命题是真的”这件事不成立,并且
2. 由于Q的操作中得到的是一个n代表的逻辑命题,所以,“n代表的逻辑命题是真的”成立。
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矛盾。于是这个命题不可能是真的。
现在,我们假设它是假的。那么,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个n,两个条件件(~T(n))、以及 (Q(p,n))都至少有一个假的。也就是说,如下两个条件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1、 n所代表的命题是假的,
2、 将p代入到它所代表的的命题P —— 也就是我们的原命题,我们得到一个由n代表的逻辑命题。
既然任何一个n都有上面的性质,那么,现在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其中一个例子:就是n满足第二个条件的情况。也就是说,把p代入P,得到一个n所代表的命题。这个命题显然是存在的,那么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我们的原命题P’啊 —— 因为这个命题就是吧p代入到P中得到的。
我们接着来推理,对于这个n来说,既然满足了第二个条件,而两个条件至少要有一个不满足,所以第一个条件就一定是假的。也就是说,“n所代表的命题是假的”这个命题是假的,也就是说,n所代表的命题一定是真的。而n所代表的命题是什么呢?他就是P’啊。所以说,P’一定是真的。
然而,这里我们假设的是P'是假的,所以我们就又产生了一个矛盾。
所以这个命题不可能是假的。
于是,我们就产生了说谎者悖论的情况。而这里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在任何地方使用过自我引用。
其实,这里我发现一个非常非常巧妙的、不严谨但是直观的例子,是Hofstadter在“I am a strange loop"[3]这本书中构造的一句自然语言,用一种非自指的方式实现自我判定。这里我给它做一个小小的改造,简直就是一个天才的帮助理解的实例。
“接上引号中的词语后构成的句子是假的” 接上引号中的词语后构成的句子是假的。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