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悖论
康托尔悖论,亦称“最大基数悖论”,是集合论悖论之一。
由集合论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尔于1899年提出。
考虑一切集合所构成的集合V,设它的基数是λ。
因为V是最大的集合,所以λ应是最大的基数,但由集合论的康托尔定理知:每一个集合的幂集具有比该集更大的基数,于是V的幂集将有比V更大的基数,这与λ是最大基数矛盾。 [1]
中文名康托尔悖论提出者康托尔提出时间1899年 [1]应用学科数学
目录
1 理论实例
2 集合理论
3 理论影响
理论实例
一年一度的某中学艺术节又要到来了。
本次艺术节共设三项:书画比赛、歌咏比赛和围棋比赛。
初二·三班的文艺委员孟娟对本班参赛人员进行统计,结果是:参加书画比赛的15人,参加歌咏比赛的28人,参加围棋比赛的25人,但使孟娟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参加人员总计68人,而她的班里总共才有60人,剩余的8人是从何处来的呢?原来,这是由集合的性质造成的。
关于集合的理论是19世纪末开始形成的。
当时德国数学家康托尔试图回答一些涉及无穷量的数学难题,例如“整数究竟有多少?”“一个圆周上有多少点?”0—1之间的数比1寸长线段上的点还多吗?”等等。而“整数”、“圆周上的点”、“0—1之间的数”等都是集合,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就产生了集合论。
集合是什么呢?用康托尔的话说,集合就是把具体的或思想上的一些确定的、彼此不同的对象聚集成的整体。
简单说来,集合就是一组事物。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直辖市”、“星期二数学课迟到的人”、“张三穿过的鞋”等都是集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类的人或事物总有共同的特点或性质,根据这种特点或性质就可以决定一个类,这个类就是集合。
构成一个集合的东西均属于这个集合,属于这个集合的个体称为集合的元素,比如“小于7的正奇数”就是一个集合,构成这个集合的1、3、5就是这个集合的元素。
给出一个集合,就规定了这个集合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显然,对于任何事物来说,它要么属于一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二者必居其一。
如1和3属于“小于7的正奇数”这一集合,而6和8则不属于这个集合。
在算术中我们常比较一些数,找出其中哪一个数较大。
集合也可以进行比较,而比较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一个集合的元素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进行比较。
集合{1,3,5,7}与集合{2,4,6,8}不同,因为二者的元素不同。
而集合A={a,b,c}与集合B={c,b,a}则是相同的,这是因为这两个集合有着相同的元素,这时我们记作A=B。
至于元素排列的次序是否一样,倒是没有关系的,只要两个集合具有相同的元素,它们就是相等的。
集合之间还可以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数学联邦政治世界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