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娇筠回眸一笑,什么夏老师,咱们是同学就别这么称呼了。郑璞玉说,应该的,你现在本来就是老师啊。夏娇筠用手捋了一下滑落到额前的黑发,笑着说,爱咋叫咋叫吧。走,两位老同学,到我办公室坐会儿。
郑璞玉和徐哲跟着夏娇筠走到学校的后边,他们看到,最后有一排平房,这溜平房跟前面那几排不大相同。夏娇筠说,这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兼宿舍,都是单间的。郑璞玉问,学校有多少个老师?夏娇筠说,算上我,总共八个。说到这儿,夏娇筠问,你们知道学校的校长是谁吗?郑璞玉和徐哲连连摇头。夏娇筠说,就是那个在保府地区很有名的插队女知青何春漪。徐哲又反问夏娇筠,你知道何春漪是谁吗?夏娇筠道,何春漪是我们校长呀!郑璞玉和徐哲都笑了,几乎同时说,她是何婉萍的姑姑!夏娇筠也笑起来,说道,这可真应了那句话,无巧不成书啊!
从村小学出来,徐哲有些感慨地说,你看看人家夏娇筠,都当上老师了,咱们什么时候能赶上呢?郑璞玉道,听说她舅舅是村里的书记,咱们也没有这种关系。既然来插队,就要先做好吃苦的准备,以后怎么样再看吧。徐哲说,我觉得,咱们就像是那些苦命的种子,让人撒到大野地里了,能不能冒出来,能冒多高,既看老天的眷顾,也看自己的运气了。郑璞玉有些惊异地看了看徐哲,没想到他年轻轻的就有这种深邃的思想。
徐哲出身于部队的家庭,他父母都是军人。他本人自幼喜爱哲学,喜爱读政治书籍。那会儿大兴学习“毛选”,徐哲也爱读***的著作,“毛选”里的文章,他几乎篇篇都能背过,更别说“老三篇”了。
在高中时,徐哲就对夏娇筠有好感,对姑娘的长发印象颇深。然而,夏娇筠毕竟是农村户口,他觉得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鸿沟,很难走到一起,还是趁早绝了这个念头。高中毕业时,学校动员同学们到农村插队,徐哲本不想报名,他也是家里的老大,按规定可以不下乡。但是他父亲却要让他报名,对他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光是***的号召,也是对你们年轻人的锻炼。可以说,一个人有了上山下乡的经历,就如同有了当兵的经历,会一辈子受益的。就这样,徐哲不大情愿地跟同学们来农村插队了。
这次见到留着短发的夏娇筠,徐哲感觉另有一种别样的美,他内心又燃起了某种希望。
冀中平原的阳历元月,一般也是阴历的年底,正是“一九二九不出手”的时候。此时,不光是天寒地冻,太阳落山也很早。
郑璞玉和徐哲在董三江家吃了晚饭,天早就黑透了。这里的老百姓都是这种习惯,晚饭吃得非常晚。要不是他们知道大队要召开欢迎知青的茶话会,指不定啥时吃晚饭呢。
中午王凤霞给他们做的烙饼炒鸡蛋, 晚饭还想让他们接着吃。董三江说,晚上让他们吃棒子面贴饼子,剩下的好东西给孩子吃。辉辉好久没吃过烙饼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狼河之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