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通知,保府五中那二十八个插队的知识青年上午就要到了。听到这个消息,何春漪的内心里是喜忧参半。她担心,那帮小青年们一时冲动,真正下到农村,经受不了艰苦环境的磨练。
1966年,何春漪高中毕业后,主动要求到北洼插队,至今已经七年了。这期间,她有过彷徨,有过动摇,甚至想一走了之。然而,她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
促使她在农村扎根的,不能说没有“革命的理想”,也不能说没有某些插队知青榜样的力量,更不能说没有董贯平对她的爱情。然而,这些都不是主要因素。那是什么呢?
在她到北洼插队几个月以后,由于实在忍受不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提出回保府市休息一阵。董贯平听后笑了,何大小姐,后悔了吧?何春漪还不承认,说道,后悔倒没有,就是感觉太累了,想回家歇歇。董贯平没再说啥,套上队里的马车把她送回了保府市。没想到,还没过两天何春漪就回村了。
董贯平诧异地问,咋这么快就回来了?家里出什么事了?春漪求情似地说,贯平,我想把我父母接过来住一段,你看行吗?贯平说,那怎么不行?你说哪天去接吧。
何春漪她父亲解放后曾任冀省宣传部的常务副部长,由于身体原因,经组织批准,1963年就离职休养了。******************************。她母亲林琴原是冀省文化厅一个副处长。老两口一个行政十二级,一个十六级,每月工资加起来将近三百,当时算是高收入了。两个人成了“走资派”后,工资都停发了,每月只给十八块钱的“生活费”。
那次,何春漪回家后,看到父母那种可怜的样子,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她又去了她哥何正辉家,那位十六岁就参加了八路军的“老革命”也是自身难保,根本管不了父母的事儿。何春漪感到,父母如果没有人照顾,就凭那点“生活费”,很难渡过难关。她把自己的想法对父母讲了,父亲说,好是好,就怕人家贯平不同意。春漪道,这些你们就别管了,只要你们愿意去就行。
就是这样,何春漪的父母在董贯平家住了有两年,直到1968年,形势稳定了才回城里。
通过这件事,让何春漪切身体验到,董贯平这个人可亲可爱,北洼村的乡亲们可敬可信。
此外,还有一件事让何春漪终身难忘1
那是在她插队第二年的麦收时节。有一天,队长让她和董贯平、董三江、王凤霞等几个年轻社员到一块地里割麦子。本来呢,北洼村这一带习惯于用手拔麦子。只是那块地不好浇水,土壤太干,用手不好拔,面积也不大,队长就让她们几个小青年用镰刀收割。
分配农活儿时,队长特意交待,董三江临时负责。队长的决定让董三江好一阵激动,自己终于当了一回“领导”。董三江比董贯平大一岁,他们算是未出“五服”的亲戚,董三江是董贯平的堂哥。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狼河之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