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你先不用着急想答案,其实在我们传统文化中,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论语说学而优则仕,标准答案就是读书做官,我们2000年秦制,在这2000年的时间里,读书就是为了做官,没有别的答案,我读书去科举,科举之后就当官儿,这样一来,就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拖上了为当官而奋斗的道路,我学习只是手段,当官才是目的,它使得读书人热心科举功名,看不起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如果有谁说我去搞自然科学去了,那多半就意味着你将断送科举仕途,丧失功名利禄,你这一辈子就完了,网上很多人认为明朝发明了一切,明朝引领世界科技潮流,我们都不用去逐条反驳他们荒唐的言论,单从制度上讲,这就是不可能的,明末的科学家宋应星就写了天工开物,开篇就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就是说连作者本人我都要先声明,我这书是闲书,您学了当不了官,在这种制度之下,科学家群体他不可能形成啊,哪怕就是中医说我要写中医的书,一样也是被人家瞧不起,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不但朝廷不支持,反而受到权贵的讥讽啊,你写那东西啥用没有啊,李时珍死后,他的儿子把这个书献给朝廷,人家朝廷都不要,明神宗就不允许这本书出版发行啊,我搞点儿自然科学研究,我学习,我不为了当官儿,你在古代这个你首先就被人瞧不起呀,所受的待遇就是天壤之别,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他无路可走,只能去热衷于四书五经,那我就念吧,热衷于科举考试,就期待着我可以走上仕途啊,唐太宗李世民看见举子们鱼贯入场,你们都进去考试去了,他就非常高兴,说,天下英雄尽入吾构中矣,你们呐,都掉入我这个大陷阱里边了,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啊,历代知识分子在统治者读书当官这个政策的诱惑之下,被赚得近白头的,那不在少数,天下的聪明才智都被消耗在考场之中,那么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我为什么就要这么干呢,还是朱元璋说的最明白,朱元璋说,柔天下之法莫过于科举,天下才智无所适久必废盈诸复气血者逐凭此而起,就是说,天下这些人,你不给他找个事儿干,那他就闹事儿啊,负气血者,那就起来了,所以科举的作用啊,就是用四书五经、诗词经义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将负气学者困入考场,读书做官,统治集团的大门永远为你们打开,那你们就学吧,就考吧,一辈子就搭里头了,天下英雄尽白头,就没有人琢磨造反了,知识分子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我皇帝屁股下边的椅子也就稳了,当官儿成了学习的唯一目的文化呀,就降格为升官发财的工具,既然人们的最终理想都是去当君王的工具和奴才,那文化人也就彻底失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明代的科举不仅要做这些无用的八股文章,还要考御制大诰,也就是朱元璋的语录,每个读书人都被灌了一脑袋,朱元璋的语录还何谈风骨啊,何谈尊严呢,哪来的科学发明创造,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逊、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复、两广总督岑春宣、湖南巡抚端方联名给朝廷上书上力挺科举,推广学校,折尚书里说的非常明白,科举的存在阻碍学堂防务人才,只要科举一日不停,读书,人便皆有侥幸得帝之心,没有人去学习真学问真知识,只要有科举在,新式学堂便绝无大兴之望啊,就在同日清廷颁布上谕,废除科举。秦以前读书是爱好和理念,秦以后就是做官,从根源上讲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质条件匮乏,只有读书做官才能直接参与国家物质财富再分配,因为国家物质财富分配是从高层逐渐递减,读书做官是最直接的阶级向上跨越的方法,获取更多生存资源。其次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稳定,有意识的拔高读书做官的社会正确价值取向。学而优则仕,比如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等等。通过读书科举取仕做官,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社会阶级流动,延缓阶级固化避免国家因社会阶级矛盾剧烈造成国家灭亡。唐朝末年氏族垄断国家官场,导致黄巢多次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进行阶级跨越,爆发起义唐朝基本灭亡。明朝末年国家财政瘫痪,科举取仕行同虚设,科举停滞,像李自成之类的只能做个基层小吏,很多有才能的人科举无望,就直接投奔人才匮乏的满清政权,最后满清政权用汉人覆灭明朝。最明显的是大清帝国从1840年开始衰弱落后还是苦苦支撑近百年,在朝廷废除科举制后直接土崩瓦解。一大批读书人出国留学回来后发现不能做官了,直接暴力推翻朝廷自己当家做主。历史不能细读,细读会发现很多是反人性。
热点提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