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昌被囚羑里的消息传回周国后,朝野上下一片震动,大臣们心急如焚,却因“纣王戒备森严”而无从下手。此时,负责周国外交与财政的散宜生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前往殷都,营救西伯”。
散宜生深知,纣王“贪婪好色”,仅靠“言辞劝谏”绝无可能让他释放姬昌,必须用“重利”打动他。为此,他制定了一套“多管齐下”的营救方案。
一、 搜罗奇珍异宝:散宜生带领随从,历时一年,走遍天下,寻找能让纣王心动的宝物。他从西域(今新疆一带)购得“驺虞”——这是一种传说中的瑞兽,形似老虎,却毛色雪白,性情温顺,象征“天下太平”,极为罕见;从北方戎狄部落求得“鸡斯之乘”——这是一种高大健壮的宝马,毛色乌黑发亮,日行千里,能负重千斤,是当时最顶级的战马;从骊戎国(今陕西临潼)获得“骊戎文马”——此马毛色斑斓,带有红色纹路,奔跑时如“天马踏云”,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还从周国的战马养殖场中挑选出“熊九驷”(三十六匹宝马,古代“驷”为四匹),这些马均为“日行千里、能征善战”的良驹,是军事战略物资;最后,他又前往有莘国(今河南开封一带),以“联姻”为条件,求得有莘国的两位美女——有莘国女子以“容貌秀丽、能歌善舞”闻名,是纣王最喜欢的类型。
二、以人质表诚意:散宜生明白,仅靠宝物还不足以让纣王完全放心,必须再献上“人质”,证明周国“无反叛之心”。他与吕尚、伯邑考商议后,决定以“伯邑考为人质”——伯邑考是姬昌的嫡长子,周国的继承人,将他送至殷都,既能体现周国的“诚意”,也能让纣王相信“姬昌即便获释,也不敢轻易与商朝为敌”。伯邑考深知此行凶险,却为了父亲与周国,毅然答应前往殷都。
三、联络商朝内应:在前往殷都前,散宜生暗中联络了商朝的两位大臣——费仲与尤浑。这二人是纣王的宠臣,虽“贪婪狡诈”,却也因“与崇侯虎争权”而心生嫌隙。散宜生向他们许诺,若能帮助释放姬昌,周国将“赠送双倍宝物”,并在未来“支持他们对抗崇侯虎”。费仲与尤浑见有利可图,便答应“在纣王面前美言”。
一切准备就绪后,散宜生带着宝物与人质,前往殷都。(按《封神榜》上所言,则是由周国太子伯邑考亲自率队而去的。)
他先将部分宝物赠予费仲与尤浑,让他们在纣王面前“吹风”。随后,在纣王的朝堂上,他将宝物一一献上,并跪地奏道:“西伯姬昌深知自己‘冒犯天威’,日夜愧疚,特命臣献上这些宝物与人质,恳请陛下赦免他的罪过,让他回归周国,继续为陛下镇守西部边疆!”
纣王看到宝物与人质,顿时打消了以前的怀疑。他喜出望外——盯着驺虞,感叹“朕从未见过如此稀有的瑞兽”;抚摸着鸡斯之乘与骊戎文马,笑得合不拢嘴;当看到有莘国的美女时,更是两眼放光,当即下令“将美女带入后宫”。他得意洋洋地对散宜生说:“仅此二女,便足以抵偿姬昌的罪过,何况还有这么多宝物!朕念在姬昌‘知错悔改’的份上,就赦免他吧!”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