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而助”的核心优势在于“税负轻、保障全”——农民只需将“九分之一的收成”(公田产出)上交,远低于商朝“什税五”(收成的一半上交)的沉重税负,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据《诗经·大雅·公刘》记载,推行“九一而助”后,岐周的农田“禾苗茁壮,仓廪充盈”,粮食产量较季历时期提升了近五成,不仅满足了周族的口粮需求,还出现了“粮食盈余”,姬昌趁机设立“常平仓”,在丰年囤积粮食,灾年平价出售,进一步稳定了民生。
除了农业政策,姬昌还推行了一系列“裕民”政策,全方位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
对往来岐周的商人“不征收关税”,仅在都城集市设立“市官”,负责维持交易秩序,不额外征税;同时,允许商人“与农民以物易物”(如用布匹交换粮食),打通了“农业与手工业”的流通渠道,让岐周成为西部的“贸易中心”,吸引了来自关中、山西等地的商人,带动了手工业(如制陶、纺织)的发展。
改革商朝“连坐制度”,规定“犯罪者仅自身受罚,妻子、子女不连坐”,避免了“一人犯罪,全家遭殃”的悲剧;同时,简化诉讼流程,对“轻微犯罪”(如小偷小摸)采取“罚物代刑”的方式,而非直接施以酷刑,既维护了社会秩序,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推行“裕民政治”,明确“租税征收有节制”——除了“九一而助”的农业税,不再额外征收“人头税”“劳役税”;如需征调民力(如修建水利、城池),需避开农忙季节,且每日给予“粮食补贴”,确保农民“劳而不亏”。
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岐周的社会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耕地面积从姬昌继位初的“数千亩”扩展到“数万亩”,人口数量增长了三倍;都城岐周从“部落聚居地”发展为“有城墙、集市、宗庙”的城邦,城内工匠云集,商铺林立;周边部落的民众纷纷“携家带口投奔岐周”,周族的“人口红利”与“土地红利”形成良性循环,国力日渐强大,为后续“东进灭商”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姬昌的“德治”,不仅体现在政策层面,更体现在他的“个人言行”中。作为周族的首领,他始终秉持“勤俭为本”的理念,以身作则,成为百姓心中的“亲民君主”。
姬昌的生活极为简朴,虽身居“西伯”之位,却从不追求奢华:他的服饰与普通贵族不同,没有“锦绣纹饰”,仅用“粗布缝制”,颜色以“黑、白”为主,与平民服饰差异不大;他的居所也极为简陋,宗庙与议事堂虽庄重,却无“雕梁画栋”,日常居住的房屋仅“三间瓦房”,与普通乡老的住所相当;在饮食上,他“食不兼味”,每日三餐以“粟米、蔬菜”为主,仅在祭祀或招待贤士时才会准备肉类,且严禁“铺张浪费”,规定“宴席剩余食物需分予平民”。
更难得的是,姬昌始终保持“亲力亲为”的作风,时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一同劳作。每到农忙时节(春耕、夏耘、秋收),他都会放下政务,带着大臣前往农田,与农民一起“耕地、播种、收割”——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有一年夏天,岐周遭遇干旱,姬昌亲自带领百姓“开凿水渠”,连续十余天住在田间,脚被水泡肿、手被工具磨破也不休息,最终成功引来渭水支流,缓解了旱情。百姓见首领如此“与民同甘共苦”,纷纷感叹“西伯视我们如家人,我们必当尽力耕作,报答西伯”,周族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