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商朝正与东部的东夷部落作战,需要稳定西部边境,商王武乙见季历“忠诚且有实力”,便同意与周族结盟,允许季历“征讨西部不听话的戎狄部落”,并承诺为周族提供少量武器支持(如青铜兵器)。
得到商朝的支持后,季历开始了对戎狄部落的“系统性征伐”,他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战术灵活”的周军,这支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步兵装备青铜戈、矛,负责正面作战;骑兵则由部落勇士组成,装备弓箭,负责侦察、迂回与追击。在每一场战役中,季历都“身先士卒,运筹帷幄”,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西落鬼戎是西部最强的戎狄部落,控制着岐周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曾多次袭扰岐周。季历率领周军出征,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先让少量士兵佯装战败,引诱西落鬼戎的军队进入岐周预设的伏击圈(岐山山谷),然后伏兵四起,切断戎狄军队的退路。经过一天的激战,周军大败西落鬼戎,斩杀戎狄首领,俘获士兵数千人,彻底解除了西落鬼戎对岐周的威胁。
燕京之戎位于今山西太原一带,控制着汾水流域;余无之戎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是商朝与周族之间的“缓冲部落”。这两个部落曾联合起来对抗周族,季历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先集中兵力击败较弱的余无之戎,俘获其首领,再以“余无之戎首领投降”为契机,游说燕京之戎的部分部落归附,最终瓦解了两族的联盟,顺利征服了这两个地区。
始呼之戎与翳徒之戎位于今山西大同一带,是戎狄部落的“后方基地”。季历率领周军长途奔袭,利用“夜袭”战术,趁戎狄部落熟睡之际发起进攻,迅速攻克了两族的营地,俘获了大量牲畜与奴隶。
经过数年的征伐,季历率领周军先后征服了五个主要的戎狄部落,不仅为周族扫清了西部与北部的边境威胁,还将周族的势力范围拓展至山西中南部,占领了关中平原东部的大片土地——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战略位置重要,成为周族后续向东发展的“前沿阵地”。而季历也因“战功卓著”,在西部诸侯中赢得了“善战之君”的称号,周族的威望与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权力的扩张往往伴随着“猜忌与危机”——季历率领周族崛起,虽表面上是“为商朝镇守西部”,但周族势力的急剧膨胀,终究引起了商朝统治者的警惕。当商王武乙去世,文丁继位后,这种“警惕”逐渐转化为“敌意”,最终酿成了季历的悲剧。
文丁是一位“敏感且多疑”的君主,他继位时,商朝的统治已出现“衰落迹象”——东部的东夷部落叛乱不断,消耗了商朝大量的军事力量;内部贵族争权夺利,朝政日益混乱。而周族在季历的治理下,却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不仅疆域扩大数倍,还控制了西部的交通要道与资源产地,甚至有部分西部诸侯开始“只认季历,不认商王”。文丁深知,若任由周族发展,迟早会成为商朝的“心腹大患”,因此,他决定对季历采取“遏制措施”。
最初,文丁试图以“怀柔政策”拉拢季历——他派人前往岐周,以“季历平定戎狄有功”为由,邀请季历前往殷都接受封赏。季历深知此行“可能有风险”,但他也明白,若拒绝商王的邀请,会被视为“抗命”,给商朝进攻周族提供借口;同时,他也希望通过此次殷都之行,进一步巩固与商朝的关系,为周族争取更多的发展时间。因此,季历在做好“后方防御部署”(由儿子姬昌留守岐周,主持政务)后,带着少量随从,前往殷都。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