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贤才如同“众星拱月”般围绕在姬昌身边,形成了周部落的“智囊团”,为后续的军事扩张、政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而姬昌“礼贤下士”的名声也传遍天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慕名而来,周部落逐渐成为当时“人才汇聚之地”。
姬昌的仁德不仅赢得了周部落百姓的爱戴,更在诸侯之间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其中“虞芮质成”的故事,便是他以仁德化解诸侯纷争、彰显领袖魅力的经典案例。
虞国(今山西平陆北部)与芮国(今山西芮城)是商朝西部的两个小诸侯,两国接壤,因一块“争议田”长期爆发冲突——这块田地位于两国边界,土壤肥沃,是重要的粮食产区,两国国君都认为“此地应归自己所有”,从最初的口角争执,逐渐发展到派兵对峙,甚至爆发小规模冲突,百姓深受其害。两国国君曾向商朝帝辛求助,但帝辛当时正沉迷享乐,不仅拒绝调解,还索要“调解费”,让两国国君失望而归。
就在两国即将爆发大规模战争之际,有大臣向虞国国君提议:“西伯姬昌仁德宽厚,诸侯有纷争,皆愿往岐周求其裁决,不如我们去请西伯评理?”芮国国君听闻后,也表示同意。于是,两国国君带着随从,一同前往岐周。
抵达岐周后,他们看到的景象让二人深受震撼:周部落的百姓在路上相遇,主动为老人、孩童让路;农夫在田间耕作,若田地边界有争议,主动退让三尺;贵族与平民相处融洽,没有丝毫等级压迫。二人还看到姬昌在宫殿中处理政务时,对大臣温和有礼,对百姓的诉求耐心倾听,甚至为了一个平民的冤案,亲自重新审理。
见到姬昌后,两国国君原本准备好的“争辩之词”竟说不出口——他们羞愧地意识到,自己为了一块田地争得你死我活,而姬昌治理下的周部落却充满“谦让之风”。最终,两国国君决定“将争议田作为‘公共牧场’,两国百姓共同使用”,一场剑拔弩张的纷争,就这样被姬昌的仁德化解。
“虞芮质成”的消息很快传遍诸侯,诸侯们纷纷感叹:“西伯姬昌真是‘受命之君’啊,连诸侯的纷争都能以仁德化解,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拥戴!”此后,西部有二十多个诸侯主动前往岐周,拜见姬昌,表示愿意听从他的号令。姬昌的威望从此超越“西伯”的爵位,成为西部诸侯事实上的领袖,周部落也从“地方部落”正式崛起为“诸侯联盟核心”。
姬昌深知,仅靠仁德无法实现“取代商朝、振兴周室”的目标,必须通过军事扩张,壮大实力、扫清障碍。他以岐周为基地,制定了“先西后东、先弱后强”的军事战略,先后征服西部威胁、吞并商朝附庸,为后续周武王伐纣铺平了道路。
犬戎是位于周部落西部的游牧部落,以骑兵为主力,机动性强,长期袭扰岐周周边的村庄,掠夺粮食与奴隶,是周部落的“心腹之患”。姬昌继位初期,因实力有限,只能被动防御;待周部落实力增强后,他决定主动出击,彻底解决犬戎威胁。
公元前1065年(姬昌在位第87年),姬昌亲自率领两万周军,征伐犬戎。他采纳太颠的建议,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先让岐周西部的村庄“佯装撤退”,留下少量粮食作为诱饵;待犬戎骑兵进入周军预设的伏击圈(渭水支流的峡谷地带)后,周军步兵迅速封锁峡谷两端,骑兵从两侧山坡发起冲锋,将犬戎骑兵分割包围。经过一天激战,犬戎军队大败,被斩杀三千余人,首领被迫向姬昌求和,承诺“永不袭扰周部落边境”。
击退犬戎后,周部落的西部边疆彻底稳固,姬昌得以将军事重心转向东部。
密须国(今甘肃灵台西)是商朝的附庸国,虽国土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位于周部落通往西部戎狄部落的必经之路,掌控着“丝绸之路”的早期雏形通道,且密须国君主长期依附商朝,多次阻挠周部落与西部戎狄的联盟。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