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当天,子启率领精锐部队星夜兼程,在黎明时分抵达羌方营地——此时羌方士兵大多还在睡梦中,营地防备松懈。商朝军队发起突袭,羌方士兵仓促应战,乱作一团。子启身先士卒,手持青铜剑斩杀羌方将领数人,商朝士兵紧随其后,奋勇杀敌。羌方首领见营地被破,军心大乱,不得不下令撤军,结果在撤退途中又遭到戍边军队的追击,损失惨重。此役,商朝军队斩杀羌方士兵两千余人,缴获牛羊数千头,还夺回了此前被抢走的奴隶与粮食,极大地打击了羌方的士气。
首战告捷后,庚丁并未放松对羌方的打击,而是采取“分化瓦解”策略,针对羌方的盟友羝方、旨方发起讨伐——他深知,羌方的强大离不开周边部落的支持,只有切断这些盟友,才能彻底削弱羌方势力。
羝方是羌方最核心的盟友,位于今陕西定边一带,以畜牧业为生,虽兵力不如羌方,但能为羌方提供大量牛羊作为军粮。庚丁三年(约公元前1166年),庚丁亲自率领大军征讨羝方——他并未直接发动进攻,而是将军队驻扎在羝方领地边缘,展示商朝的军威(如排列战车阵、举行军事演习),同时派使者前往羝方,告知其“若继续与羌方结盟,将面临灭国之灾;若归顺商朝,可保留领地,只需定期纳贡”。
羝方首领见商朝军队势大,又听闻羌方此前战败的消息,内心动摇。庚丁抓住时机,下令军队对羝方的一个小型牧场发起突袭,抢走数百头牛羊,进一步施加压力。最终,羝方首领不得不向商朝投降,承诺与羌方断绝关系,每年向商朝缴纳牛羊一千头、粮食五百石。庚丁接受了羝方的归顺,还在羝方领地设立了“监官”,监督其履行承诺。
旨方则是羌方的“军事盟友”,位于今甘肃环县一带,擅长山地作战,多次协助羌方袭击商朝边境。与对待羝方不同,庚丁对旨方采取“强攻”策略——他任命子启为统帅,率领精锐部队与部分戍边军队,深入旨方领地。旨方军队依托山地地形顽强抵抗,商朝军队则采取“分路进攻、围点打援”的战术:一部分军队正面进攻旨方的主营地,另一部分军队则埋伏在旨方援军的必经之路,切断其退路。
经过半个月的激战,商朝军队最终攻破旨方的主营地,斩杀旨方首领及其手下一千余人,俘虏三千余人,还占领了旨方的全部领地。庚丁将旨方的俘虏贬为奴隶,分配给商朝贵族,同时将旨方的土地纳入商朝直接管辖范围。
在击败羝方、旨方,削弱羌方势力后,庚丁为了巩固新占领的土地,采取了一项关键举措——派遣与王族关系密切的“逐、何、子、乙、丁”五族前往戍守。这五族均为商朝宗室分支,与庚丁血缘相近,忠诚度极高,且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每户族有数百名士兵)。
五族抵达边疆后,迅速展开治理:
1. 修建防御设施:在重要据点修建城墙、壕沟与烽火台,形成“防御网络”,一旦羌方来袭,可通过烽火台快速传递消息。
2. 组织生产:鼓励族人与当地百姓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同时发展畜牧业,实现“粮草自给”,减少对商朝核心区域的依赖。
3. 安抚民心:减轻当地百姓的赋税,释放部分被俘的羌方平民,允许他们与商朝百姓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这一举措,不仅有效巩固了商朝对西北边疆的统治,还为后续抵御羌方袭扰奠定了基础。不过,庚丁并未彻底征服羌方——羌方在失去盟友后,退回到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虽实力大减,但仍保留了约一千人的兵力,时常在边境进行小规模骚扰,成为商朝难以根除的“边疆隐患”。
庚丁的统治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呈现出鲜明的“前后割裂”——在位初期,他展现出“勤勉君主”的形象,致力于扭转商朝的衰势;但到了晚期,却逐渐走向“昏聩”,沉迷享乐与巫教,导致商朝国力再次衰微。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