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苦难的境遇并未磨灭伊尹的志向。他利用空闲时间,向有莘国的贵族子弟借阅书籍,学习天文、历法、农耕与治国之道;他还通过观察食材的搭配、火候的掌控,领悟出“治国如烹鲜”的道理——“五味调和,需酸、甜、苦、辣、咸适度;治国理政,需法、德、礼、义、利兼顾”。为了深入了解天下大势,伊尹还主动与往来的商人交流,收集各国的政治、军事信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国思路。
有莘国与商族相邻,伊尹早听闻商汤仁德爱民、广纳贤才,便渴望能投奔商汤,却苦于没有机会。后来,有莘国国君将女儿嫁给商汤,伊尹抓住这个机会,主动请求作为“陪嫁奴隶”前往商邑。在商汤的婚宴上,伊尹凭借一道“五味俱全”的羹汤引起了商汤的注意——这道羹汤不仅味道鲜美,更暗含“治国需调和各方利益”的深意。商汤察觉出伊尹并非普通奴隶,便在婚宴后单独召见他。
在与商汤的交谈中,伊尹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其一,“民为邦本”,认为君主应重视民生,减轻赋税,让百姓安居乐业;其二,“任人唯贤”,主张打破出身限制,选拔有才能的人担任官职;其三,“以德服人”,强调通过仁政吸引诸侯归附,而非依靠武力征服。他还详细分析了夏朝的弱点与商族的优势,为商汤制定了“逐步削弱夏朝、最终取而代之”的长远计划。
商汤被伊尹的才华深深打动,当即决定重用他。但这一决定遭到了身边大臣的反对——有人认为“奴隶出身低微,岂能担任要职”,有人担心“伊尹来历不明,恐为夏朝间谍”。面对质疑,商汤力排众议:“若能为国效力,何论出身贵贱?伊尹有济世之才,当委以重任。”随后,商汤任命伊尹为右相,主管商朝的内政与外交。
伊尹上任后,立即推行“惠民政策”:他亲自到田间指导农民改进耕作技术,推广“垄作制”以提高粮食产量;他设立“常平仓”,在丰收时储存粮食,在灾年时平价出售,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他还简化商朝的礼仪制度,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这些政策让商族的民心更加凝聚,也吸引了周边部落纷纷归附。在外交上,伊尹多次出使各方国,以“仁政”为号召,说服他们加入反夏联盟,为商汤灭夏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商汤对伊尹的重视,并非止于“任命为相”,更体现在他“屈尊访贤”的举动上。在伊尹初到商邑、尚未完全展露才华时,商汤便决定亲自前往伊尹的居所,与他深入探讨治国之道。
那一日清晨,商汤命令彭氏的儿子为他驾车。彭氏家族是商族的贵族,世代为商汤担任车夫,彭氏之子自视甚高,认为商汤作为“一方诸侯”,不应轻易去见一个“奴隶出身”的人。在前往伊尹居所的路上,彭氏之子忍不住问道:“君上,今日您要前往何处?为何不乘坐诸侯的仪仗车,反而乘坐这简朴的马车?”
商汤微笑着回答:“我要去见伊尹,他是能助商族兴盛的贤才。”
彭氏之子闻言,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伊尹不过是个曾为奴隶的人,您若想见他,只需下令召见,让他来宫中拜见您即可。您亲自去见他,未免太过抬举他了,也会让其他诸侯笑话您‘尊卑不分’。”
商汤听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停下马车,耐心地对彭氏之子说:“你不懂人才的价值。假设现在有一种药,吃了能让耳朵更灵敏、眼睛更明亮,能让人远离疾病,你会不会主动去寻找这种药?伊尹对商族而言,就是这样的‘良医好药’——他的智慧能让商族强大,他的谋略能让我们推翻夏朝,他的仁政能让百姓安居乐业。你不愿让我见伊尹,难道是不想让商族兴盛吗?”
彭氏之子仍不服气,小声嘟囔:“可他终究是奴隶出身,与您的身份相差悬殊……”
商汤见彭氏之子始终无法理解,便不再多说。他让彭氏之子下车,自己亲自驾车,继续前往伊尹的居所。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商汤对贤才的渴求,更打破了“尊卑有序”的传统观念——在他眼中,人才的价值远高于出身与身份。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