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消灭葛国,不仅能消除商国西进的障碍,切断夏朝的“耳目”,还能夺取葛国的粮食储备,为灭夏之战提供物资支持——这是商汤选择葛国作为第一个目标的核心原因。
商汤消灭葛国,并未采取直接的军事进攻,而是先通过“政治攻心”,争取民心与舆论支持,再发动军事打击,做到“师出有名”。
第一步,制造舆论,争取民心。葛国的国君葛伯是一个贪婪残暴的人,他效仿夏桀,加重百姓赋税,还禁止百姓祭祀祖先(理由是“祭祀耗费粮食”)。商汤抓住这一点,先是派人前往葛国,对葛伯说:“祭祀祖先乃天下大礼,国君怎能禁止百姓祭祀?若葛国粮食不足,商国愿提供粮食支持。”随后,商汤真的派人将大量粮食运往葛国,同时派商族百姓前往葛国,帮助葛国百姓耕种土地。
然而,葛伯不仅不感激商汤,反而派兵抢走了商国送来的粮食,还杀死了正在帮助葛国百姓耕种的商族百姓。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商国与葛国的百姓——商国百姓纷纷要求商汤出兵讨伐葛伯,葛国百姓也对葛伯的残暴感到绝望,纷纷逃往商国。商汤见舆论已经成熟,便召集商国军队与诸侯盟友,发表演说:“葛伯残暴不仁,杀害百姓,违背天道,今朕奉天命,讨伐葛伯,为民除害!”
第二步,军事打击,速战速决。由于葛国百姓早已对葛伯不满,商国军队几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商汤率领军队从亳城出发,仅用一天时间便抵达葛国都城,葛国军队要么倒戈投降,要么四散奔逃。葛伯见大势已去,试图逃往夏朝求救,却被商国军队追上并杀死。
灭葛之战的胜利,对商汤灭夏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商国夺取了葛国的领土与粮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消除了西进的障碍。
商汤通过“为民除害”的名义消灭葛国,赢得了天下诸侯与百姓的认可,许多原本中立的方国开始主动归附商国,商国的联盟势力进一步扩大。
这场战争向夏桀与其他夏朝属国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商国已有能力挑战夏朝的权威,夏朝的统治已不再不可动摇。
灭葛之战后,商汤继续按照“剪除羽翼”的战略,先后消灭了夏朝的另外两个重要属国——韦国与顾国。随着夏朝的“东方屏障”被逐一清除,商国与夏朝之间已无缓冲地带,一场决定王朝命运的决战,即将在鸣条之地拉开帷幕。
从孔甲乱政到商汤迁都、灭葛,这段历史不仅是两个族群的权力争夺,更蕴含着中国早期王朝更替的核心逻辑——“民心向背”与“战略布局”的结合。
商汤的成功,在于他深刻理解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夏桀与孔甲沉迷享乐、残害百姓时,商汤却通过轻徭薄赋、安抚流民、帮助邻国百姓等举措,赢得了民心;当夏桀肆意破坏与方国的关系时,商汤却通过联姻、结盟、共享利益等方式,凝聚了诸侯力量。这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念,成为后世王朝治国的核心准则。
同时,商汤的战略布局也展现了早期政治家的智慧——八次迁都积累实力,迁都亳城靠近敌营,为灭葛国剪除夏朝的羽冀打下良好的基础,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