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继位时,商国的都城仍在商丘。商丘虽地处交通要冲,农业发达,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是距离夏朝的核心统治区(西河、偃师一带)较远,不利于商汤及时掌握夏朝的动态,也难以对夏朝发起快速军事打击;二是商丘周边多为平原,无险可守,若夏朝联合其他方国进攻,商国难以防御;三是商丘的发展已接近饱和,土地资源紧张,无法满足商国进一步扩张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商汤开始寻找更适合作为“灭夏基地”的都城。
经过多方考察与谋士伊尹的建议,商汤最终选择了“亳城”作为新的都城。
关于亳城的具体位置,历史上虽有多种说法(关中说、偃师西亳说、商丘南亳说、菏泽曹县北亳说等),但综合史料与考古发现来看,位于今河南商丘东南的“南亳”或山东菏泽曹县的“北亳”最为可信——这两个地点都具备以下优势:
靠近夏朝核心统治区,从亳城出发,向西可快速抵达夏朝的王都西河,便于商汤发动突袭;同时,亳城周边有淮河支流与黄河故道,水路交通便利,便于运输粮草与军队。
亳城地处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与丘陵地带交界处,周边有低矮山丘可作为天然屏障,同时可依托河流修建防御工事,易守难攻。
亳城周边土地肥沃,农业发达,可为商国提供充足的粮食储备;同时,这里是中原与东方、南方贸易的枢纽,商业繁荣,可积累灭夏所需的财富。
商汤决定迁都亳城的时间,是在夏桀十五年——这一年,夏桀正忙于修建“夜宫”,无暇顾及商国的动向,为商汤迁都提供了有利时机。为了确保迁都顺利进行,商汤采取了一系列周密的措施:
首先,秘密筹备。商汤下令在亳城秘密营建城池与宫殿,同时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储备粮食。为了不引起夏桀的注意,商汤对外宣称“商丘遭遇洪水,需暂迁他地避灾”,并将部分老弱妇孺留在商丘,营造“只是临时迁徙”的假象。
其次,整合资源。商汤将商国的核心资源——包括青铜作坊、粮仓、军队主力等,全部转移至亳城。他还下令将从夏朝逃亡的流民、俘虏的奴隶集中到亳城周边,分配土地,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或手工业劳动,既充实了亳城的人口,又为灭夏积累了劳动力。
最后,安抚诸侯。商汤邀请与商国结盟的韦国、顾国、昆吾国等诸侯前往亳城,向他们展示亳城的防御工事与粮食储备,表明自己灭夏的决心与实力。同时,商汤承诺“灭夏之后,将夏朝的领土分封给各位诸侯”,进一步巩固了联盟关系。
夏桀十五年年底,商汤正式宣布定都亳城。当夏桀得知这一消息时,商汤已在亳城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城池坚固,粮草充足,军队精锐,诸侯归附。夏桀虽震怒,却因“夜宫”工程尚未完工,且担心商国与诸侯联盟的实力,不敢贸然出兵讨伐。商汤的迁都计划,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了灭夏战略的关键布局。
迁都亳城后,商汤并未立即对夏朝发起进攻。他深知,夏朝虽弱,但仍有一批忠实的属国(如葛国、韦国、顾国等)环绕在其周边,若贸然进攻夏朝,这些属国很可能从侧面夹击商国,导致灭夏计划失败。因此,商汤制定了“先弱后强,剪除羽翼”的战略,而位于商国西部、紧邻亳城的葛国,便成为第一个被消灭的目标。
葛国是夏朝最东部的属国,位于今河南宁陵一带,距离商汤的新都城亳城仅数十里。这个方国虽不大,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葛国的国君是夏桀的亲信,长期以来一直负责监视商国的动向,一旦商国有任何军事行动,葛国便会立即向夏桀汇报。
葛国地处商国通往夏朝核心统治区的必经之路,若商国要进攻夏朝,必须先越过葛国;否则,葛国军队很可能在商国进攻夏朝时,从后方突袭商国的粮草运输线。
葛国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农业发达,是夏朝重要的粮食供应地之一,夏桀常常从葛国调运粮食,支撑自己的奢靡生活。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