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两人只是闲聊天气与农事。但随着话题深入,姒发发现关龙逄对天下大势有着独到的见解——当谈及商部落扩张时,关龙逄直言:“商之强,非一日之功;夏之弱,非一时之失。商侯子主癸善用贤才,轻徭薄赋,故能得民心;而夏室近年虽稳,却无长远之策,诸侯离心,民力渐疲,若不早做改变,恐有危局。”这番话直击要害,让姒发心中一震,当即意识到,自己苦苦寻找的贤才,或许就在眼前。
姒发不再隐瞒身份,向关龙逄表明了自己的君主身份,并虚心请教治国之策。关龙逄见姒发态度诚恳,便以自己最熟悉的“养马之道”为喻,阐述治国的道理:
“养马者,需知马之习性:饥则喂之,渴则饮之,病则治之,劳则息之。若一味鞭打驱策,马必疲敝;若过度溺爱,马必骄纵。治国亦如此——百姓如马,君主如养马者。需轻徭薄赋,使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此为‘喂之饮之’;需兴修水利、推广农术,助百姓安居乐业,此为‘治之息之’。若只知搜刮民财、滥用民力,百姓必生怨恨,国家必生动荡。”
接着,姒发又问“为君之道”,关龙逄回答:“为君者,当谦恭待人,不骄不躁。对臣下,需信任而不猜忌,重用而不束缚,使贤才愿为己用;对百姓,需视民如子,体察疾苦,不可漠视民生。此外,还需明辨是非,严惩贪腐,整顿吏治,使朝堂清明。唯有如此,社稷才能安定,诸侯才能归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关龙逄的话,字字珠玑,既指出了夏朝当前的问题,也给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姒发听后,茅塞顿开,当即邀请关龙逄随他返回王宫,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关龙逄见姒发有求贤之心、改革之志,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回到西河王宫后,姒发立即下旨,任命关龙逄为大夫,让他参与朝政。关龙逄上任后,很快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他提出“整顿吏治,裁汰冗官”的建议,淘汰了一批尸位素餐的官员,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年轻官员,使朝堂风气为之一新;同时,他完善了“诸侯朝贡制度”,规定诸侯需定期向夏朝汇报政务,对忠于夏朝的诸侯给予奖励,对离心的诸侯则进行警告,有效遏制了诸侯背离的趋势。
他建议姒发“与民休息,薄赋轻徭”,减少了百姓的赋税与徭役,同时鼓励商人和手工业者发展,开放边境贸易,使夏朝的经济进一步恢复。
他提出“联弱制强”的策略,拉拢那些实力较弱、仍忠于夏朝的诸侯,组成“反商联盟”,共同抵御商部落的扩张。同时,他还建议加强军队训练,改进青铜武器,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在关龙逄的辅佐下,夏朝的国势再次出现复兴迹象:诸侯重新归附,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战斗力有所提升,商部落首领子主癸见夏朝重新稳定,也暂时停止了扩张,不敢轻举妄动。
这段时期,被后世称为夏朝“最后的稳定期”,而关龙逄也因功绩卓著,被姒发提拔为相国,成为夏朝最核心的大臣。
姒发在位十七年,其中后五年因有了关龙逄的辅佐,夏朝得以在危机中维持稳定。
但长期的操劳与对王朝未来的忧虑,让他的身体逐渐垮掉。后发十七年(壬寅,公元前1652年),姒发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自知时日无多。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姒发将关龙逄召至床前。此时的西河王宫,气氛沉重,窗外的黄河水流淌声清晰可闻,仿佛在诉说着王朝的兴衰。姒发握住关龙逄的手,声音微弱却坚定地说:“朕在位十七年,未能实现夏朝复兴,深感愧疚。朕之子履癸(即夏桀),年幼气盛,性情刚烈,恐难担治国重任。今后,夏室的安危,就全托付给先生了。望先生能尽心辅佐履癸,劝他勤政爱民,延续夏室的基业。”
我用AI学历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同人小说网http://tongren.me),接着再看更方便。